2024年農牧業工作總結及2024年工作要點強降雨(雪)以及冰雹、洪澇等多災、重災造成的不利影響,全地區農牧業經濟取得了好收成,確保了農牧民人均增收既定目標的實現。
一、農牧業經濟總體運行情況
2、種植業在多災重災影響下獲得較好收成。共落實農作物播種面積127.96萬畝,比上年增加0.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6.62萬畝(青稞播種面積64.31萬畝,比去年增加0.36萬畝),占總播面積的60%;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3.31萬畝(其中油料作物15.13萬畝,蔬菜面積18.18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26%;飼草料作物播種面積18.03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14%,糧、經、飼三元比例保持去年的60∶26∶14。據理論測產統計,今年全地區的糧油預計產量為36.6萬噸,比上年減少1.3萬噸,其中糧食為34.04萬噸(青稞產量為27.23萬噸,比上年減少1.17萬噸),油菜2.56萬噸。
4、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增收作用明顯。預計全地區鄉鎮企業完成產值6.43億元,同比增長11%;多種經營實現總收入10億元,同比增長5%。發展地區級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3家,至此地區以上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已達11家;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到103家,其中3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通過《合作社法》正式掛牌經營。
二、存在的問題
1、畜牧業越冬度春形勢不容樂觀。受前期大風天氣、后期持續干旱的影響,牧草長勢普遍較差,草場返青遲,農作物秸稈產量較大幅度降低,牲畜膘情差,畜牧業越冬度春將面臨嚴峻形勢。
2、農牧業、農牧區發展基礎依然薄弱,需要繼續加強科技體系、農田與草場、農村能源、農牧業科研、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等建設。農牧項目投資問效、后續管理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3、防抗災條件差,急需從飼草料基地、飼料加工、暖棚圈建設、預測預報等方面加強基礎建設,改善防抗災條件,提高該地區防抗災能力。
4、科技支撐能力還比較弱。農牧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人員少、素質較低、手段落后,科技創新不足。科技尚未成為農牧業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
三、2024年農牧業初步工作要點
2024年,該地區農牧業經濟預定計劃指標0萬噸。各類牲畜存欄總量570萬頭(只),新生仔畜成活率達90%以上,成畜死亡率控制在2%以下。鄉鎮企業實現總收入7.1萬元,增長11%;多種經營總收入10.5億元,增長5%。
為完成上述目標,主要抓好以下11項工作:
一是狠抓農牧項目建設與特色產業發展。圍繞地區“十大基地”抓好特色產業項目建設,爭取加大退牧還草、農村沼氣、農牧科技服務體系、暖棚圈等重大項目建設,抓好援藏項目建設與管理,夯實農牧區發展基礎。搞好“十一五”最后一年項目爭取與實施,認真做好“十二五”農牧項目規劃,完善項目庫。二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農牧區改革,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三是狠抓各項綜合措施的落實,促進種植業再上新臺階。抓好種子田建設,提高良種統供水平。加大低產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產出能力。加強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標準化生產指導與服務,完成20萬畝標準化生產與高產創建示范、8萬畝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工作,推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加強農業機械化工程建設,提高耕作質量。進一步強化田間科學管理,狠抓“雙脫”與病蟲草害防治工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大力推廣中型農機具,引進、示范大型農機具,逐步淘汰小型農機具,推進農機集約化進程。四是抓好常規,突破重點,確保安全,推動畜牧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嚴格控制牧區草場載畜量,加強草場建設與保護;依托草料資源,因地制宜地適當放寬半農半牧區牲畜存欄控制,利用資源優勢增加群眾收入;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推進農區農牧結合和城郊養殖業發展。利用種畜調換、良種引進與人工授精等方式,推進畜種改良。狠抓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與常規疫病防治工作,確保畜牧業安全。配合自治區農牧廳開展好草原生態補償工作。五是進一步抓好鄉鎮企業與多種經營工作。引進、扶持一批帶動能力強、經營效益好的龍頭企業,搞活各類經合組織,為農牧業發展創造條件,為“三農”提供新的亮點。六是狠抓種糧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良種推廣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進一步抓好農牧民群眾減負工作,增加群眾現金收入,激發群眾生產積極性。七是抓好防抗災工作。通過狠抓防抗災物資儲備、建立健全防抗災工作機制、加強預測預報等措施,大力抓好全地區農牧業防抗災工作,盡量減少災害損失。此外,積極爭取加大暖棚圈、抗災飼草料基地與綜合飼料加工廠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該地區防抗災能力。八是抓好農牧民技能培訓工作。組織勞動、民政、農牧等部門,結合農牧民勞動力轉移與科技興農實際,積極開展技能培訓工作,全面提升農牧民技能水平,提高群眾轉移就業與科學種養能力。九是積極開展涉農法律法規宣傳,提高各級農牧部門干部職工和農牧民群眾的法律水平,增強依法行政、依法維權能力。十是加強執法檢查,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認真開展農資市場檢查,規范農資市場,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嚴懲坑農、害農行為;加大農畜產品市場、運輸、屠宰等環節的檢驗檢疫力度,確保農畜產品消費安全。十一是搞好部門自身建設,抓好科學發展觀長效機制的貫徹落實,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牢固樹立服務“三農”的意識,不斷增強服務“三農”的本領,為搞好農牧業經濟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