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至湖上
曉至湖上。清代。厲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影。
[清代]:厲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影。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影。
譯文
出城天色剛破曉微明,站立水邊讓我心意稍微寧靜。水面泛起的薄霧彌漫開來仿佛與天相連。水中的葦草彎曲下來發(fā)出聲響,遙遠的青山如黛仿佛連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無。一會兒過后晨日初起,遠處三三兩兩的小舟泛在水上。怎么能夠?qū)W得野鴨一般,能去追逐那遠方的清影呢。
注釋
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彎曲。
③景:影。
《曉至湖上》載于《清詩選》,是清代浙西詞派的代表人物厲鶚的作品。
這首詩情感豐富。此詩用清涼的晨霧,清淡的遠山,清澈的湖水,清靈的野鳧,構(gòu)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曉湖之景。表現(xiàn)了詩人平靜閑適的心態(tài),愿象野鳧一樣回歸自然的情懷。從“人意靜”、“寒霧生”等語可以看出作者喜愛幽靜;“臨水”、“稍見初日開”等詞句則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之意;而從“安得學野鳧”、“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對自由暫不可得的惆悵之情。
“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是寫景名句。從表達技巧的角度看,此聯(lián)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以有聲與無影對比,近寫聽覺,遠寫視覺,突出層次的遠近和景致的深闊;同時采用了對偶的手法,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相結(jié)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jié)合。節(jié)奏優(yōu)美,形象豐滿,層次分明,構(gòu)建了開闊、淡雅、幽靜、清新的意境。
唐代·厲鶚的簡介
厲鶚(1692-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學家,浙西詞派中堅人物。康熙五十九年舉人,屢試進士不第。家貧,性孤峭。乾隆初舉鴻博,報罷。性耽聞靜,愛山水,尤工詩馀,擅南宋諸家之勝。著有《宋詩紀事》、《樊榭山房集》等。
...〔
? 厲鶚的詩(199篇) 〕
:
郭印
默默幽軒祗自知,天人一理未容欺。
檐光坐揖青山入,窗影閒看白日移。
默默幽軒祗自知,天人一理未容欺。
檐光坐揖青山入,窗影閒看白日移。
宋代:
方翥
江出入眼昔無殊,只有人事堪嗟噓。
權(quán)門雜沓行苞苴,屠兒販客紆青朱。
江出入眼昔無殊,隻有人事堪嗟噓。
權(quán)門雜沓行苞苴,屠兒販客紆青朱。
元代:
劉昂霄
南山如碧環(huán),缺處蒼崖開。當年造物手,辦此何神哉。
睥睨倚天壁,千古封莓苔。源源萬斛泉,飛出重山來。
南山如碧環(huán),缺處蒼崖開。當年造物手,辦此何神哉。
睥睨倚天壁,千古封莓苔。源源萬斛泉,飛出重山來。
宋代:
彭汝礪
雪輕不自持,風急更相借。仙人集蓬島,鴻鵠云中下。
飛騰障空虛,細碎穿隙罅。光明入幽室,晃耀不知夜。
雪輕不自持,風急更相借。仙人集蓬島,鴻鵠雲(yún)中下。
飛騰障空虛,細碎穿隙罅。光明入幽室,晃耀不知夜。
:
范景文
春禊何如秋禊佳,幽芳九畹露滋荄。風傳金氣園鄰谷,門接桑田里是柴。
貌出群賢皆似鶴,坐當古木半如楷。遠香無用標新榜,即曰蘭亭義卻諧。
春禊何如秋禊佳,幽芳九畹露滋荄。風傳金氣園鄰谷,門接桑田裡是柴。
貌出群賢皆似鶴,坐當古木半如楷。遠香無用標新榜,即曰蘭亭義卻諧。
明代:
王世貞
中丞繡斧下青霄,十萬軍聲靜不囂。何限五原春草色,莫容代馬向秦驕。
中丞繡斧下青霄,十萬軍聲靜不囂。何限五原春草色,莫容代馬向秦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