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
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唐代。李嘉祐。 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黃霸初臨郡,陶潛未罷官。乘春務征伐,誰肯問凋殘。
[唐代]:李嘉祐
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
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
黃霸初臨郡,陶潛未罷官。
乘春務征伐,誰肯問凋殘。
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
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
黃霸初臨郡,陶潛未罷官。
乘春務征伐,誰肯問凋殘。
譯文
從常州回江陰的路上,所到之處到處都是空蕩蕩的籬笆院落,頹敗的江村景象讓人觸目驚心。
因為少有人跡,路邊的野花看上去顏色慘淡;頻繁的春雨,使鳥鳴聽上去也滿含寒意。
上官才剛剛上任,我也還沒有辭官而去。
今年春天,首要的任務是平息戰亂,誰還有心來關心民生的凋敝、江村的殘破?
注釋
春務:春季的農事。
當去年夏天,李嘉祐還在哀嘆自己命運多蹇,考慮要不要辭官而去的時候,一場突然而來的戰事打破了平淡的生活,劉展軍隊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席卷過江陰大地,李嘉祐沒有經歷安史之亂,面對戰爭他有點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應對判斷,開始的時候甚至都分不清誰是誰非,江陰的老百姓出逃的出逃,被征兵的征兵,作為文官的李嘉祐似乎對這一切也無能為力,只能堅守江陰,等待時局的穩定。
好在戰亂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是戰爭對江陰的傷害短時間卻無法恢復。上元二年春,李嘉祐去常州謁見新任常州刺史,回來的路上,看到滿目瘡痍的江村,心情應該是無比沉重的,一句“誰肯問凋殘”,表達了李嘉祐對民生的關懷,也讓他的詩名好了不少。
首聯“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說不忍看,卻偏還要看,江村的殘破避無可避,直擊人心。
頷聯是本詩的精華所在,可見詩人遣詞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視覺的感受,花色本不會因為戰爭而有所改變,但在詩人看來,人民的悲慘境遇卻通過花色反映了出來,賦予的花色別樣的意味。后句是聽覺的感受,雖然寫的是聲音,卻同樣賦予了鳥鳴聲以感情色彩,一個寒字,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情。
頸聯和尾聯隱約地表達了亂后初定,詩人意圖收拾殘局,重新經營民生的愿望。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局的無奈和彷徨。不過李嘉祐并沒有機會重整江陰了,因為當年春天,他就升官去當臺州刺史了。
此后,江南到大歷年間,才漸漸從劉展之亂中恢復過來,《舊唐書》卷185下《蕭定傳》載:“大歷中,有司條天下牧守課績,唯定(潤州刺史蕭定)與常州刺史蕭復、濠州刺史張鎰為理行第一。其勤農桑,均賦稅,逋亡歸復,戶口增加,定又冠焉。”
唐代·李嘉祐的簡介
李嘉祐,字從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天寶七年(748)進士,授秘書正字。
...〔
? 李嘉祐的詩(140篇) 〕
清代:
安揚名
一團粉雪釀清華,月作精神玉作花。誰識鼠姑能雅澹,不將富貴向人夸。
一團粉雪釀清華,月作精神玉作花。誰識鼠姑能雅澹,不將富貴向人誇。
明代:
楊慎
紅濕城中仙里,香霏閣下人家。幸遇風流地主,渾忘飄泊天涯。
六彩狂呼瓊略,百杯爛醉金沙。何日公尋黃石,壁津共泛靈槎。
紅濕城中仙裡,香霏閣下人家。幸遇風流地主,渾忘飄泊天涯。
六彩狂呼瓊略,百杯爛醉金沙。何日公尋黃石,壁津共泛靈槎。
宋代:
王安石
泊船香爐峰,始與子相識。寄書邗江上,詒我峰下石。
緣以湘水竹,攜持與南北。永懷故人歡,不愿百金易。
泊船香爐峰,始與子相識。寄書邗江上,詒我峰下石。
緣以湘水竹,攜持與南北。永懷故人歡,不願百金易。
唐代:
韋應物
逍遙仙家子,日夕朝玉皇。興高清露沒,渴飲瓊華漿。
解組一來款,披衣拂天香。粲然顧我笑,綠簡發新章。
泠泠如玉音,馥馥若蘭芳。浩意坐盈此,月華殊未央。
逍遙仙家子,日夕朝玉皇。興高清露沒,渴飲瓊華漿。
解組一來款,披衣拂天香。粲然顧我笑,綠簡發新章。
泠泠如玉音,馥馥若蘭芳。浩意坐盈此,月華殊未央。
宋代:
陸游
翠羽金錢夢已闌,空余殘蕊抱枝乾。
紛紛輕薄隨流水,黃與姚花一樣看。
翠羽金錢夢已闌,空餘殘蕊抱枝乾。
紛紛輕薄隨流水,黃與姚花一樣看。
明代:
曹溶
斜掩紅窗,影迷前日桃花路。送春三度,只有人如故。
瘦減腰圍,每被征衫訴。歸心誤,雨聲深處,江上扁舟暮。
斜掩紅窗,影迷前日桃花路。送春三度,隻有人如故。
瘦減腰圍,每被征衫訴。歸心誤,雨聲深處,江上扁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