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蘇軾的詩 > 日喻

          日喻

          [宋代]:蘇軾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槃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浮沒矣,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經術取士,士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日喻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問看得見的人太陽是什么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這個失明的人敲銅盤聽到了它的聲音,一天聽到鐘聲,就把發出聲音的鐘當做了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失明的人用手摸蠟燭,曉得了它的形狀。一天,摸到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就把它當做了太陽。

            太陽和鐘、龠的差別太大了,但是天生雙目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關于太陽的知識。抽象的道理很難被認識,這一點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更加嚴重,人們不通曉抽象的道理的情況,和生來就不認識太陽的盲人沒有什么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到把銅鐘當做太陽,從把銅鐘當做太陽而到把樂器龠當做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軾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那么什么叫做自然來到呢?孫武說:“會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不使自己處于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完成他們制造和出售產品的業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道自然到來。”不是強求它而使它自己到來!

            南方有很多會潛水的人,他們天天都生活在水邊,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歲就能潛入水里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地潛入水里,哪里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有所領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邊,那么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壯年,見到了船也會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會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里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里試驗,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人一樣。

            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學習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只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做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因此,寫《日喻》來勉勵他。

          注釋

          日喻:關于太陽的比喻。

          眇:瞎子。

          樾:笛類樂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說。

          蘇子:蘇軾自稱。

          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沒人:能潛入深水的人。

          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東濱縣一代。

          參考資料:

          1、周艷生.文言文閱讀四則. 中學語文園地(初中版),2007年Z2期.

          日喻創作背景

          參考資料:

          1、黃岳洲,茅宗祥.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日喻鑒賞

            蘇軾之文長于說理,往往“昭晰無疑”(《藝概·文概》),長篇論說文是這樣,短小精悍的雜說也莫不如此。而且雜說較之正式的議論文更靈活,筆調更從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書》),充滿了詩一樣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尋味咀嚼。本文就是其雜說中的代表作。

            文章一開頭就敘述故事,這種故事中的人物、時間、地點,都不明確(即使虛擬的也沒有),其結構是抽象的,是作為論據的“寓言”。因其描寫生動,故而顯得具體實在,說服力極強。可以得出,任何知識都來源于感性經驗,如果撇開感性經驗而單靠間接經驗,就像瞎子那樣“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那么勢必會“轉而相之”,混淆這一事物與他事物的各種屬性,加以臆測,杜撰,鬧出“聞鐘以為日”“捫燭以為日”的笑話,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作者指出:“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求達也無以異于眇。”如果單憑“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

            然而單有感性經驗還不夠,還得親自實踐,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認為“道可致而不可求”。而“致”與“求”的區別,作者引古人語對“致”作了解釋:“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這里的“致”就是一種“循序漸進”,平時積學,自然得“道”的意思,學至則道自致。譬如軍隊能夠掌握主動權,可進則進,可退則退,待時機成熟就行出擊,才能獲勝,若牽“求”勝利,就成了“致于人”了,就會失敗。求道也是如此,如果經過平時不斷的實踐,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道是可致的。

            作者為了論證這個觀點,又講了另一個寓言故事。作者發現“南方多沒人”,而北方則少有,原因就在于“南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因為“日與水居”,故能漸識水性,“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水之道者。”懂得水性(“水之道”)方才能“沒”,“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可見求“道”單憑勇氣是不行的,還得經過長期的實踐。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學而務求道”,走捷徑,投機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學“沒”者那樣,沒有不被溺死的。

            作者運用寓言闡述道理時,夾敘夾議,深入淺出,寓言講完,道理也就清楚了。而且作者連續運用兩個寓言說明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絲絲入扣,環環相接,可稱之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運用兩個內容相近但有連續性發展性的寓言故事構成層出不窮、變化多端的結構,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趨深入和加強,這是蘇軾的創新。

            最后一段聯系實際并交代為文的目的。“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相反,“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經術本來就是載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務學”,他們不知道“道”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單靠讀幾本經書,應該雜學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經驗,又要經過長期的摸索思考,以漸進于道。這里,作者是針對王安石以經術取士而發的。《御選唐宋文醇》卷三十八云:“宋自王安石始以經術取士,一時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談道德仁義;及致之于用,則茫然失據,亦與妃青媲白無二焉,此蘇軾《日喻》所以作也。”

            總之,作者運輕靈之筆娓娓道來,仿佛與人對面而談,親切動人,語淺道明,毫無論說文的板滯之弊。且本文還繼承了戰國議論文的優點,以寓言作為論據,使行文簡潔明了,形象生動。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猜你喜歡

          游崆峒巖和洪邑侯韻

          明代梁之屏

          何處尋真覓島洲,崆峒景物似羅浮。霞流玉乳巖多麗,風捲晴嵐石更幽。

          九轉鼎留經歲月,三花樹老度春秋。片云屯蓋祥光映,列宿遙臨瑞氣收。

          洪鐘歌

          宋代釋印肅

          昭文昭文施一鐘,懸空隨叩警盲聾。

          圓音不斷周沙界,純體金剛空不空。

          淮浦歌三章為太仆楊敬之作 其一

          明代邊貢

          淮浦泱泱淮水流,月明長照浦中樓。白鶴青猿好相訪,主人今只在滁州。

          蒲關西道中作

          唐代李山甫

          國東王氣凝蒲關,樓臺帖出晴空間。紫煙橫捧大舜廟,
          黃河直打中條山。地鎖咽喉千古壯,風傳歌吹萬家閑。
          來來去去身依舊,未及潘年鬢已斑。

          醉題

          元代張昱

          二月鶯聲最好聽,風光終日在湖亭。

          清宵酒壓楊花夢,細雨燈深孔雀屏。

          觀禊帖有感三絕

          宋代范成大

          寶章薶九泉,摹本范在世。

          白鵝滿波間,誰識腕中意。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无码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一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网站2|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91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 亚洲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亚洲毛片基地4455ww|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日本亚洲中午字幕乱码 | 18gay台湾男同亚洲男同| 亚洲三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