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秋感
虞美人·秋感。宋代。吳文英。 背庭緣恐花羞墜。心事遙山里。小簾愁卷月籠明。一寸秋懷禁得、幾蛩聲。井梧不放西風起。供與離人睡。夢和新月未圓時。起看檐蛛結網、又尋思。
[宋代]:吳文英
背庭緣恐花羞墜。心事遙山里。小簾愁卷月籠明。一寸秋懷禁得、幾蛩聲。
井梧不放西風起。供與離人睡。夢和新月未圓時。起看檐蛛結網、又尋思。
背庭緣恐花羞墜。心事遙山裡。小簾愁卷月籠明。一寸秋懷禁得、幾蛩聲。
井梧不放西風起。供與離人睡。夢和新月未圓時。起看檐蛛結網、又尋思。
《虞美人》,唐教坊曲。《碧雞漫志》卷四:“《脞說》稱起于項藉‘虞兮’之歌。予謂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當時,非也。”雙調,有兩格,其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一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兩仄韻,三平韻。此首為第一格。
“背庭”兩句怕賞花,并觸發懷鄉情。“背”,即棄也,這兒引申為“不去”。此言詞人不去庭園賞花,是因為怕園中之花被人濫賞而憤而早凋。其實這并非是“花羞墜”,而是人有愁,且惜花也。詞人心中愁的是羈旅在外,因秋至而起鄉愁,所以詞人的心早已不在乎欣賞什么花,而是已飛向群山阻隔的故鄉——四明。“小簾”兩句,言詞人卷起簾子放那明亮的月光入室,室中瞬時由朦朧轉為清晰,詞人的心境也隨之由濃愁減為輕憂。但是,心境剛剛轉好,卻又因“舉頭望明月”,兩耳聞蛩鳴,使他又添一重懷鄉新愁。
“井梧”兩句,緊承上片,發揮思鄉情。言秋風起,桐葉落,簌簌的落葉聲,似那西風煩人的腳步聲,在室外徘徊不去。詞人羈旅在外,夜聞此聲,輾轉反側,更是因離愁別恨而不能成眠。“夢和”兩句,言詞人即使在睡夢中,也在思念親人。他說:我們分居兩地多像天上的彎彎新月,還不到十五團圓之時。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醒后不能成寐,他索興披衣起來,踱到室外,見屋檐邊蜘蛛正在周而復始地勞碌結網,不禁又聯想到自己也與它一樣,為生計所迫,在他鄉勞碌奔波度日的處境。真是對景傷情,徒添悲傷。據詞意此詞應是詞人早期之作。
唐代·吳文英的簡介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
? 吳文英的詩(325篇) 〕
:
弘歷
韶年和樂會周親,麗藻同賡翰墨臣。宴借傳柑先令節,俗沿桃菜協良辰。
矞云已報三階泰,淑序初呈九陌春。爆竹聲多催臘盡,梅花香發競時新。
韶年和樂會周親,麗藻同賡翰墨臣。宴借傳柑先令節,俗沿桃菜協良辰。
矞雲已報三階泰,淑序初呈九陌春。爆竹聲多催臘盡,梅花香發競時新。
元代:
趙汸
舊游何處覓苔磯,水涸山童事事非。忽到小溪深樹側,鴛鴦驚起逐群飛。
舊遊何處覓苔磯,水涸山童事事非。忽到小溪深樹側,鴛鴦驚起逐群飛。
:
梁朝鐘
虎帳銅壺夜氣清,羽林十萬靜無聲。單于冬入殘三輔,漢上秋成縶九營。
勿慮衛青終失寵,無勞賈詡更談兵。吳山楚水年馀別,殘角空階盡月明。
虎帳銅壺夜氣清,羽林十萬靜無聲。單于冬入殘三輔,漢上秋成縶九營。
勿慮衛青終失寵,無勞賈詡更談兵。吳山楚水年馀別,殘角空階盡月明。
唐代:
馬戴
遠歸從此別,親愛失天涯。去國頻回首,方秋不在家。
鳴蛩聞塞路,冷雁背龍沙。西次桑干曲,洲中見荻花。
遠歸從此別,親愛失天涯。去國頻回首,方秋不在家。
鳴蛩聞塞路,冷雁背龍沙。西次桑幹曲,洲中見荻花。
元代:
徐賁
昨日春雨好,莪葉青青小。今日秋霜飛,青青盡枯槁。
秋霜春雨各有時,兩丸東西寧少遲。兒今得官親不在,滿地寒蒿不堪采。
昨日春雨好,莪葉青青小。今日秋霜飛,青青盡枯槁。
秋霜春雨各有時,兩丸東西甯少遲。兒今得官親不在,滿地寒蒿不堪采。
元代:
郭翼
溪泉溪樹滿春青,寫入桃源翡翠屏。楊子風流那可得,為渠安個鐵厓亭。
溪泉溪樹滿春青,寫入桃源翡翠屏。楊子風流那可得,為渠安個鐵厓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