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天問 > 鑒賞

          《天問》鑒賞

          原文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明明暗暗,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自湯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女岐無合,夫焉取九子?

          伯強何處?惠氣安在?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

          洪泉極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河海應龍?何盡何歷?

          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墬何故以東南傾?

          九州安錯?川谷何洿?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東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順橢,其衍幾何?

          昆侖懸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幾里?

          四方之門,其誰從焉?

          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焉有虬龍,負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長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華安居?

          靈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壽何所止?

          鯪魚何所?鬿堆焉處?

          羿焉彃日?烏焉解羽?

          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臺桑?

          閔妃匹合,厥身是繼。

          胡維嗜不同味,而快鼌飽?

          啟代益作后,卒然離蠥。

          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

          皆歸射鞫,而無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啟棘賓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

          馮珧利決,封豨是射。

          何獻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純狐,眩妻爰謀。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窮西征,巖何越焉?

          化而為黃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營。

          何由并投,而鯀疾修盈?

          白蜺嬰茀,胡為此堂?

          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

          天式從橫,陽離爰死。

          大鳥何鳴,夫焉喪厥體?

          蓱號起雨,何以興之?

          撰體協脅,鹿何膺之?

          鰲戴山抃,何以安之?

          釋舟陵行,何之遷之?

          惟澆在戶,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

          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

          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

          湯謀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湯何殛焉?

          舜閔在家,父何以鰥?

          堯不姚告,二女何親?

          厥萌在初,何所億焉?

          璜臺十成,誰所極焉?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終然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

          吳獲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兩男子?

          緣鵠飾玉,后帝是饗。

          何承謀夏桀,終以滅喪?

          帝乃降觀,下逢伊摯。

          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

          簡狄在臺,嚳何宜?

          玄鳥致貽,女何喜?

          該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協時舞,何以懷之?

          平脅曼膚,何以肥之?

          有扈牧豎,云何而逢?

          擊床先出,其命何從?

          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

          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

          昏微循跡,有狄不寧。

          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變化以作詐,而后嗣逢長?

          成湯東巡,有莘爰極。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濱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

          湯出重泉,夫何辠尤?

          不勝心伐帝,夫誰使挑之?

          會朝爭盟,何踐吾期?

          蒼鳥群飛,孰使萃之?

          列擊紂躬,叔旦不嘉。

          何親揆發足,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爭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驅擊翼,何以將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梅,夫何為周流?

          環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號于市?

          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側,何罰何佑?

          齊桓九會,卒然身殺。

          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

          何惡輔弼,讒諂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沈之?

          雷開阿順,而賜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異方?

          梅伯受醢,箕子詳狂?

          稷維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于冰上,鳥何燠之?

          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

          既驚帝切激,何逢長之?

          伯昌號衰,秉鞭作牧。

          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

          遷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婦,何所譏?

          受賜茲醢,西伯上告。

          何親就上帝罰,殷之命以不救?

          師望在肆,昌何識?

          鼓刀揚聲,后何喜?

          武發殺殷,何所悒?

          載尸集戰,何所急?

          伯林雉經,維其何故?

          何感天抑墬,夫誰畏懼?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湯臣摯,后茲承輔。

          何卒官湯,尊食宗緒?

          勛闔夢生,少離散亡。

          何壯武歷,能流厥嚴?

          彭鏗斟雉,帝何饗?

          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驚女采薇,鹿何佑?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薄暮雷電,歸何憂?

          厥嚴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處,爰何云?

          荊勛作師,夫何長?

          悟過改更,我又何言?

          吳光爭國,久余是勝。

          何環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長。

          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

          賞析

            《天問》是屈原楚辭中的一篇“奇”文:說它奇,不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從作品的構思到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的“奇”——奇絕的內容顯示出其驚人的藝術才華,表現出詩人非凡的學識和超卓的想像力!

            《天問》是屈原思想學說的集粹,所問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萬象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兇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他似乎是要求得一個解答,找出一個因果。而這些問題也都是春秋戰國以來的許多學人所探究的問題,在諸子百家的文章里,幾乎都已討論到。屈子的《天問》則以惝恍迷離的文句,用疑問的語氣說出來以成此鉅制,這就是屈子所以為詩人而不是“諸子”的緣由。《天問》的天,頗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與道家的“道”字,《易經》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這些“法象”的名詞,屈原為楚之宗室重臣,有豐富的學識和經歷,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頗有整齊百家、是正雜說之意,《天問》的光輝和價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現于讀者面前了!

            從全詩的結構及內容來看,全詩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為基本格式的長詩,對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等許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一說一百五十多個)問題,這些問題有許多是在他那個時代尚未解決而他又懷疑的,也有明知故問的,對許多歷史問題的提問,往往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見解和對歷史的總結、褒貶;對自然所提的問題,表現的是作者對宇宙的探索精神,對傳說的懷疑,從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時代人進步的宇宙觀、認識論。《天問》以新奇的藝術手法表現精深的內容,使之成為世界文庫中絕無僅有的奇作。

            全詩總體看來大致可分兩大部分。每部分又可分為若干小節。

            從篇首至“曜靈安藏”,這部分屈子問的是天,宇宙生成是萬事萬物的先決,這便成了屈原問難之始,其中從“遂古之初”至“何以識之”問的是天體的情況,“明明暗暗”四句講宇宙陰陽變化的現象。第二小節自“圜則九重”到“曜靈安藏”則是對日月星辰提問:它們何以不會墜落?太陽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陰晴圓缺?以及有關日月的一些傳說的疑問。從“不任汩鴻”起問的地事,從禹治水過渡到“何氣通焉”說的是古傳說中關于地球的一些情況,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則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現象發問。第三節從“焉有石林”到“烏焉解羽”一節多為二句一問,都是當時民間傳說中的怪事。

            以上《天問》的第一大部分,大體是就自然界的事物發問,并聯想到與自然有關的一些神話與歷史傳說,文章富有變化,聯想豐富而有情致,除少數可能有錯簡外(如“河海應龍”二句或為錯簡,或有失誤),不能以后人習慣的文章結構之法去看它,而認為是“與上下文不屬”,雜亂而無章法。

            從“禹之力獻功”起,對大量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與史實提出了問題,這些各種各樣的人事問題構成了《天問》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鯀、禹、共工、后羿、啟、浞、簡狄、后稷、伊尹……,屈子對這些傳說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許多問題,在對這些人與神的傳說的懷疑中,往往表現著詩人的情感、愛憎。尤其是關于鯀禹的傳說,表現了作者極大的不平之情,他對鯀治水有大功而遭極刑深表同情,在他看來,鯀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認為的是治水失敗之故,而是由于他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這種“問”,實際上表現了詩人對自己在政治斗爭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憤懣,《天問》的思想光輝就應當是這樣來理解的。

            自“天命反側”起則進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歷史故事和人物諸如舜、桀、湯、紂、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師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齊桓公、吳王闔廬、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問題,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歷史政治的正邪、善惡、成敗、興亡的看法,這些敘述可以看成是這位“博聞強志”的大詩人對歷史的總結,比《離騷》更進一步、更直截了當地闡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對楚國政治現實的抨擊,也是希望君主能舉賢任能,接受歷史教訓,重新治理好國家的一種變幻了的表現手法。

            《天問》的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是以四字為句,以問的形式從一個問題聯想到另一個問題。細細讀去還是可以理清脈絡,弄明主腦的。《天問》在語言運用上與屈賦的其他篇章不盡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沒“些”、“只”之類的語尾助詞。句式以四言為主,間雜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為一節,每節一韻,節奏、音韻自然協調。有一句一問、二句一問、三句一問、四句一問等多種形式。又用“何”、“胡”、“焉”、“幾”、“誰”、“孰”、“安”等疑問詞交替使用,富于變化,因而盡管通篇發問,讀來卻圓轉活脫而不呆板,參差錯落而有風致,所以前人評淪說:“或長言,或短語,或錯綜,或對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復,或數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俞樾《評點楚辭》引孫鑛語)這構成了《天問》獨特的藝術風格,當然它表現的是屈原的學術思想,問的是實實在在的問題。因此在修辭手法上,自然沒有像《離騷》、《九歌》、《九章》那樣綺麗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賀裳《騷筏》所評“其詞與意,雖不如諸篇之曲折變化,自然是宇宙間一種奇文”。

          屈原簡介

          唐代·屈原的簡介

          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于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 〕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亚洲一本一道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jlzzjlzz亚洲jzjzjz|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狠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短视频男人的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不卡青青草原|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国产亚洲A∨片在线观看|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桃色|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亚洲欧美成人av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va天堂|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 午夜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国产亚洲情侣久久精品| 亚洲性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日韩va亚洲va欧洲va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