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親子鑒定在哪里能做篇一
“怎么,沒買著?”
“我去晚了,都賣完了。”
“那我們吃什么?”
她臉紅了:“看來,只好吃方便面了。”
在我的指導下,女兒笨拙地燒開水,煮了兩袋方便面。吃飯時,我看了一下表,都9點多了。吃過飯,女兒提出要去逛公園,我搖了一下頭,說:“不行啊,我原來計劃今天要交電話費,還要找人修衛生間水箱,這些都交給你辦吧。”
女兒看著我,面露難色。我笑了:“好吧,看在你第一天當媽媽的份上,我協助你來辦。”
我們一起去郵局儲蓄電話費,她填錯了兩張單子。回來后,我給了她兩個電話號碼,她打電話找來修理工,修好水箱。然后,我們倆把房間收拾一遍,做完這一切,她累得一頭倒在沙發上。我看看表,已經1點多了。我提醒她午飯的時間已經過了。
女兒看著我,求饒說:“媽媽,還是你做吧,我不想吃方便面了!”
吃過飯,女兒拿出棋,擺好。我們一邊下,一邊閑聊。我問她:“當媽媽的感覺怎么樣?明天你還當不當了?”
她連忙擺手:“不當了,不當了,太累了,還是你當吧。”
角色互換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孩子做一天父母,自己做一天孩子,讓孩子體會做父母的勞累和苦心。用這個方法,我曾經成功地改變了許多孩子對他們父母的看法,很多孩子事后說:“父母”真不是人當的,還是做孩子吧。
當然,角色互換的方法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而且孩子的年齡太大也會有點不好用。深層次的溝通需要移情地理解,真正設身處地體會假如自己是孩子的話,會是什么感受,會做什么選擇。一歲年紀一歲心,每一代人都有他的精神氣候和價值取向,即便是我們不喜歡孩子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卻不可以不去理解和接納(當然,原則問題除外)。凡是能夠抱這種態度的父母,他們的親子關系沒有不好的,凡是親子關系沖突的家庭,父母都不能抱這種態度。
親子鑒定在哪里能做篇二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去城山廣場,參加了蕭報小記者親子嘉年華活動。太陽可大了,曬得我汗流浹背。毅行活動很有意義,既考驗我們的體力,又沿途撿垃圾,宣傳了環保觀念。
活動項目可多了,玩得開心,領到了很多禮品。比如洗衣液、小電風扇、彩色鉛筆……我覺得抽獎憑運氣,好多還是要有技巧的。夾彈珠要手穩,捉回旋飛鏢要眼急手快,你畫我猜要親子互動。
你畫我猜——工作人員給我看一個詞語,要求我畫出來,媽媽需要根據圖片和工作人員的提示猜出這個詞語。
第一個詞是“冰糖葫蘆”,我畫了一根木棒串起四個圓圈,工作人員提示:四個字,食物。媽媽一開始猜的是糖葫蘆串,工作人員說錯了,她連忙改成“冰糖葫蘆”,過!
第二個詞是“光頭強”。工作人員提示:三個字,動畫人物。我拿起筆想了想,先在白板上畫了一棵樹,又畫了一個抽象的小人,小人手里拿著斧頭在砍樹。媽媽本來想說是熊出沒,想了想說是光頭強。又猜中了!
第三個詞語是“鉆戒”。我畫了一個圓圈,上面加一個鉆石。媽媽一看就猜出來了,是鉆戒。
第四個詞語是“烏鴉喝水”。我畫了一個瓶子,媽媽以為是白雪公主的裙子。我又畫了七個石頭,媽媽以為是七個小矮人。她一直答白雪公主。后來我又畫了一只黑黑的小鳥,媽媽想: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這個故事里怎么會有一只小鳥呢?媽媽問了工作人員這是一篇課文嗎?結果有位家長剛好是語文老師,立刻回答這是一篇語文課文。正在這個時候,我又把一些石頭放在了水里,媽媽終于知道了,這是烏鴉喝水。
第五個詞語是“醫生”。我畫了一個小人,頭上戴了一頂帽子,帽子上有一個十字。不用工作人員提醒,媽媽就知道了,是一種職業,醫生。
圍觀的家長都夸獎,這個小朋友畫得很形象呀,媽媽全猜中了耶。活動還有很多,比如紙飛機、夾彈珠、釣魚、套圈……有趣又好玩,雖然天氣很熱,但我也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