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語文媽媽睡了教案篇一
1、在導入時,我讓學生齊讀課題,簡單的一句“你們這樣的聲音媽媽會醒的”學生能馬上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知道《媽媽睡了》要小聲讀,如果大聲會吵醒媽媽。根據此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題《媽媽睡了》,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對媽媽的情感體驗,使孩子們在對媽媽的愛的情感體驗下進入了文本。
2、一個問題“那睡夢中的媽媽是什么樣的?清晰明確媽媽的三個樣子“真美麗、好溫柔、好嘞”,同時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的帶著問題進行傾聽可以使學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關注、向往、投入。
3、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朗讀。
1、課堂的時間結構掌控的不好,導致前松后緊。前面有一些不必要的浪費課堂時間了,導致后面的拓展延伸和寫字教學很倉促,同時沒有完成課堂小結。
2、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練。
1、教師備課時候應該自己再無學生狀態下,試講一下,能夠更好的掌握好時間。
2、教師再備教案時再精練自己的語言。
語文媽媽睡了教案篇二
《媽媽睡了》這篇課文講述了媽媽在哄孩子午睡的時候,自己先睡著了,看著熟睡的媽媽,孩子覺得她很美麗,很溫柔,同時也感受到了媽媽的辛苦與勞累。這是我執教的第二節校級公開課,首先,特別感謝唐老師在磨課中給我提出很多寶貴的建議,也特別感謝我們二年級的孩子們為我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有了他們的幫助才呈現出我的課堂。在磨課與行課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出現困惑,也使得我不斷思考。
這篇課文生字較少,共七個四會字“哄、先、閉、臉、沉、發、窗”。每個漢字都有它獨特的個性,在教學設計時我抓住特點,各有側重。如“哄”,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媽媽會怎么哄我睡覺,有的孩子說媽媽會給我講故事,有的孩子說媽媽會為我唱搖籃曲,這樣就從孩子的真實體會自然引到“哄”的字形上:講故事、唱搖籃曲這些都是口頭表達的,所以“哄”是口字旁。將漢字的識記放入孩子們的生活情境中,無疑更加深刻。
除了生活情境外,我還從漢字的字理入手,比如“閉”和“窗”,在教學時我出示這兩個字的古文字,學生觀察,“閉”外面是門,中間是門閂,門閂閂著門,就是關門的意思,本義就是關閉、閉上?!按啊弊掷斫馄饋砺杂须y度,但出現古文字就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上面的穴寶蓋表示洞穴,下面的“囪”,想象力強的學生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個小口,聯合起來就表示“墻壁上透光、換氣的孔穴”。學生觀察古文字,一定程度上說就是一種漢字的溯源,能在古文字里找到先祖造字的依據,理解這個字最本初的意思,從而產生文化上的理解與共鳴,這是不用刻意就流在血脈中的文化傳承。但是在教學“窗”字時,我只是利用古文字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和字義,卻沒有更深入地通過這個字豐富學生對窗的認識。我可以讓學生指指窗的每個部分代表什么,有窗口、窗簾、窗臺等,還可以讓學生從不同材質、不同用處認識窗,有紗窗、鐵窗、天窗、邊窗、氣窗等等。我想這樣能更有效地放大古文字的價值,也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漢字。
這篇課文的課后練習中有一題,讓學生說說還有“()的眼睛、()的頭發”。在設計教案時我想到了很多形容眼睛的詞語,我把我想到的全都羅列在紙上,我問自己孩子們能在短時間內想到這么多嗎?以二年級學生的詞匯水平顯然困難,但是有困難有挑戰才有教的意義。記得之前薛輝主任在講座時說,學生寫話時大部分都寫“他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但是每個人的眼睛都是不一樣的,學生寫得千篇一律只是因為在他的詞語庫中找不到其他形容眼睛的詞語。語料的匱乏導致表達的單一,語用無法精彩,所以語料的積累是語用的關鍵。
我靜下心來梳理那些形容眼睛的詞語,找到了教學突破口:歸類。我不能將這些詞語雜亂無章地堆到學生面前,但我可以幫他們指出思維的方向。在哲學和邏輯上,類是一種命題結構,我們把具有某些共同性質的對象稱為一類。我預設出三類:顏色、形狀、質感。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自由思考,同桌間互相交流,在他們充分思考后再給出思維的方向:①不同的人種和物種眼睛顏色不一樣,學生積累到“烏黑、碧藍、紅寶石般”的眼睛;②眼睛還有不同的形狀,學生積累到“大大、小小、圓溜溜”的眼睛;③不同的人眼睛的質感也不一樣,學生積累到“水靈靈、干澀、明亮、渾濁、炯炯有神”的眼睛。歸類呈現不僅讓學生積累了豐富語料,更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讓他們在思維殿堂里有路可循,有物可取。
整體與部分是相統一的,一篇文章,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秼寢屗恕愤@篇文章板塊清晰,在教學時我以大問題“睡夢中的媽媽是什么樣的”為線貫穿課堂,從“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睡夢中的媽媽好溫柔”、“睡夢中的媽媽好累”三方面進行文本解讀?!澳憧匆妺寢屆涝谀睦??”我拋出這一問題,引導孩子們讀書,找出“明亮的眼睛、彎彎的眉毛、紅潤的臉”三個短語,反復朗讀,帶入段落中讀,又去掉形容詞“明亮的、彎彎的、紅潤的”,直接將“眼睛、眉毛、臉”放入段落中,讓學生比較再讀,從而體會形容詞的作用,感悟詞語對整段文字情感表達的效果,即生動具體地表達出媽媽的美麗。
解讀第四自然段“媽媽好累”,一開始設計教案時我也是按照上面的思路,問“你從哪里看出媽媽好累”,預設學生找出四句話:“媽媽的呼吸那么沉”、“她烏黑的頭發粘在微微滲出汗珠的額頭上”、“窗外……可是媽媽全聽不到”、“她干了好多活兒……真該好好睡一覺”。當我和唐老師交流想法后,她認為第四段很長,學生很難把握每一句話,她建議我還是抓住詞語,出示詞串,由詞到句,再由句至段,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我聽取了她的建議,設置了三個詞語關,前鼻音、的字短語和輕聲,小老師領讀,帶著全班學生讀準字音,再放到句子中讀通句子。學生流利朗讀的過程也是一種理解文本的過程,由詞到段,以讀促識,在讀中悟,體會媽媽的勞累。
(1)“發”教學片段
師:你能給“發”組組詞嗎?
生:毛發、理發、頭發、發芽、發現
(分兩組寫在黑板上)師: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它們都和毛發有關。
生2:我發現它這些詞都是我們生活中的。
師:讀一讀,都是同一個字,讀音卻不一樣。
生:我發現它是多音字!
因為我提出的問題指向不夠明確,所以學生一開始也云里霧里,說不到關鍵,學生組詞后,我應該直接問“看看發的字音有什么不同”,學生就不會說其他,而能抓到關鍵處“多音字”。
(2)第三自然段教學片斷
師:請兩位學生比賽讀,看看誰更溫柔。
(兩名學生讀,一名讀得不夠流暢,一名讀漏字。)
師:小評委評一評。
生1:我建議陳笑讀流利,毛雨欣不要漏字。
師:你欣賞誰呢?
生2:我欣賞毛雨欣聲音響亮。
師:她朗讀的時候聲音是響亮的嗎?你也覺得她聲音響亮嗎?
生3:我也覺得她聲音響亮。
師:請她再讀一讀。(生讀)其實她朗讀的時候語調是輕的。
生4:她讀得很輕,很慢。
師:是啊,她讀得很輕很慢,我們像她一樣輕輕緩緩地讀出媽媽的溫柔。
顯而易見,我介入時的評價語不夠明確,學生的評價單一且在同一問題上把握不準,我不應該再問其他學生她聲音響亮嗎,而是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去評價,語調怎么樣,是輕是重?語速怎么樣,是緩是急?給明學生評價要點,學生才能反饋出準確的評價,從而體悟到只有輕柔緩慢地讀,才能表現出媽媽的溫柔。
在歸類積累短語“()的頭發”時,有學生說“又黑又長的頭發”,這是一個極好的詞,但當時我只是口頭表揚他會思考,沒有抓住這一資源進行教學?!坝趾谟珠L”形容頭發的兩個方面,而我預設給學生積累的詞都只形容事物的一個方面。再思考時我想,學生難能可貴的教學見解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所謂教學相長也正在于此,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利于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再設計時,我不僅要教給學生歸類的思維方式,還應引導他們發散思維,同時從兩個方面、三個方面去思考怎樣的眼睛、怎樣的頭發,如又大又圓、又黑又亮、又短又硬、既黑且長還直等等,這樣學生的語言水平才能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反思是為了改造教學實踐,希望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可以多積累經驗,多儲備知識能力,更有智慧地著眼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