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讀:pī
丕(拼音:pī)是漢語通用規范二級字。此字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上面的一橫表示地面,下部之“木”表示樹根,丕、不原為一字,后分化。丕本義表形容詞大之意,還可用于動詞,助詞,連詞等。
丕字的組詞有丕酒、丕地、丕運、丕承、丕變、丕冒、丕平、丕允、丕則、丕基、丕登、丕革、丕烈、丕圖等。
字義解釋
〈形〉
(1) (形聲。從一,不聲。本義:大) 同本義。
丕,大也。——《說文》
未丕揚先帝之盛功。——《漢書·匡衡傳》
太醫令吉丕。——《后漢書·耿秉傳》
昧旦丕顯。——《左傳·昭公三年》
弼我丕丕基。——《書·大誥》
(2) 又如:丕變(大變);丕訓(偉大而可為法則的言論);丕烈(偉大的功業);丕業(偉大的事業);丕績(偉大的功績);丕顯(偉大而顯明);丕丕基(極偉大的帝王家業。指帝王之位)
詞性變化
丕 pī
〈動〉
尊奉。如:丕崇(崇奉);丕然(敬奉的樣子);丕承(很好地繼承);丕應(很好地應和)
丕 pī
〈連〉
乃,于是。如:丕乃(于是);丕則(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