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燃燒和滅火教案篇一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課題1《燃燒和滅火》。
本節課著重體現化學學習內容的現實性,使學生感受到化學來源于生活,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化學知識,化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化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對化學的應用意識。
我在設計這一課時,通過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參與實踐活動。為了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我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親手設計實驗,不僅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燒和滅火》是初中化學教材第七單元第一節的內容,第七單元是上冊教材的最后一個知識教學點。它既是對化學變化中具體知識傳授模式的繼承,又是對其的豐富和完善。本節知識位于第七單元第一節,上承我們身邊的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等知識,下接第八單元金屬與礦物,對于以前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對于以后的知識起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
2、學情分析
學生愛玩,好動。利用他們的這種天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樂。
3、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3)會運用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
(2)激發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4、重點、難點:
重點:燃燒條件的探究、滅火的原理
難點:燃燒條件的探究
1、引導探究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探究發現和建構新知識。由于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愿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幫助。結合教材內容特點,本節課主要采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方式。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減少板書,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動手、思考、討論,突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1、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儀器:火柴、鑷子、燒杯、試管、酒精燈、試管夾。
用品:白磷、紅磷、熱水、蠟燭、稀鹽酸、碳酸鈉粉末。
(一)創設情境,設疑猜想
有網友說,把石蠟放入試管中加熱至沸騰,然后潑到試劑盤中會燃燒起來,是真的嗎?歡迎大家來到真假實驗室,下面我就給大家演示這個實驗。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等我們學完這節課答案自然會揭曉。
(二)制定方案,實驗探究
(1)教師演示實驗:燃燒條件的探究。學生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
為什么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
為什么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燒?
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后,水中的白磷燃燒,再次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設計目的:使學生形成對猜想做出證實的意識,鼓勵學生自行設計方案,體現了科學探究的開放性,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加強了科學方法的教育。)
(2)學生分組交流,總結歸納出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 氧氣(或空氣)
3、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3)展示悉尼奧運火炬水下傳遞的圖片,進一步解釋水中可以生火。(可以彌補上面實驗現象不明顯的缺陷。)
(設計目的: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在對比分析中獲得新知識,通過討論和實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驗證意識。)
(三)提出問題,交流反思
(1)討論與反思:
1、如果你是孫悟空,該怎么辦呢?
2、第一次借來的芭蕉扇為什么越扇越旺?
3、第二次借來的芭蕉扇為什么把火扇滅了?
4、你還能為孫悟空想出別的滅火的辦法嗎?
(2)分組實驗
活動與探究三:點燃三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只燒杯;將另兩支蠟燭放在燒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燒杯中加適量碳酸鈉和鹽酸,觀察記錄現象并分析原因。(溫馨提示:注意安全,輕聲細語。)
學生討論得出滅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絕氧氣。
3、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設計目的:使學生養成對探究的結果進行逆向思考的意識,敢于對實驗裝置從正反兩方面去評價,提出改進建議,培養學生的辯證觀,加強環保意識。)
(四)應用拓展,學以致用
情境1:做完飯后,你怎樣將液化石油氣熄滅?為什么?
(3)引導學生回顧,教師演示實驗,總結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之間的關系。
(設計目的:讓學生體驗到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識。)
(五)課堂練習
(六)布置作業:課后4、5、6小題。
燃燒和滅火教案篇二
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說課比賽,接下來我為大家展示的是《燃燒與滅火》第一課時的說課部分。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展示我的說課內容。
燃燒與滅火是在學生學了木炭`硫紅磷鐵絲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生產聯系較多,課題對學生既親切又熟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但學生對燃燒現象很少注意觀察,因此,在對本節教學資源的選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這樣,在此基礎上的情景創設,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于指導學生掌握本節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識,培養自護自救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2)能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燒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樹立“綠色化學”的觀念,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樹立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重點難點:
難點: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
在本節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課程內容要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在課堂實施中注意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在此基礎上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初步設想。
考慮到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慮到初中學生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并且這幾年隨著新課改的層層開展,學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解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這兩個重點問題上,主要采用啟發、實驗探究的教學策略。通過設置問題任務,創設情景,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參與、合作,給每位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展示的空間,力求讓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研究學習,體驗到化學的樂趣。下面我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環節1:質疑。通過《一則觸目驚心的報道》引入新課。設下疑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2:總結出燃燒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的知識(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來建構新知識,得出燃燒的概念。
環節3:探究燃燒的條件。在課堂教學中各小組討論,盡可能利用給出的藥品儀器設計對比驗,并提出可行性方案,進行展示,得出燃燒的條件。在教師指導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可以及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環節5:探究滅火的原理。這時老師趁熱打鐵,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活動場景。出示三支長短不同的燃燒的蠟燭,模擬火災場面,并給出一些滅火的材料和工具,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豐富聯想,參與現場滅火。讓學生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滅火方法,并同時給大家說明自己是運用什么樣的滅火原理來滅火的,在學生親身實踐感受中,不知不覺各種滅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并盡量使學生體驗到學化學的樂趣。
環節6:最后,將一大燒杯倒扣在三支燃燒的蠟燭上面,讓學生觀察哪支先熄滅,分析原因。讓學生懂得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如何學會自我保護,學會生存。
環節7: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這就是我對燃燒與滅火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課題1
1、有可燃物燃燒
2、和空氣(或氧氣)接觸
3、達到可燃物燃燒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二、滅火方法
三、安全知識
燃燒和滅火教案篇三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識,培養自護自救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研究燃燒的條件、探究滅火的方法,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能用化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燒現象和滅火的方法與原理。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燃燒既可造福人類,又可能給人類帶來災害的事實,學會用辨證的觀點看待問題。
2.通過認識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變化均有規律,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發展,避開災害,造福人類。
3.通過安全知識的學習,增強安全意識,學會自我保護。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燃燒條件和滅火的原理難點:燃燒條件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應用、演示實驗、探究活動、啟發式提問
四.教學過程
1、回憶學過的燃燒事例和燃燒現象,
根據以上事例,歸納燃燒定義和特征
2、播放視頻,探究燃燒的條件
小結: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與氧氣接觸。
(3)可燃物要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同時補充:實驗的改進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滅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絕氧氣(或空氣)
(3)、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三者任滿足其一
播放視頻,分析蠟燭熄滅的原因
4、應用
5、談一談,遇到火災自救的措施
6、理解簡易滅火器的原理,了解幾種常用滅火器
7、小結
8、課堂練習
9、課外任務:調查與研究。
五、板書設計(略)
燃燒和滅火教案篇四
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說課比賽,接下來我為大家展示的是《燃燒與滅火》第一課時的說課部分。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展示我的說課內容。
燃燒與滅火是在學生學了木炭、硫、紅磷、鐵絲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生產聯系較多,課題對學生既親切又熟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但學生對燃燒現象很少注意觀察,因此,在對本節教學資源的選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這樣,在此基礎上的情景創設,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于指導學生掌握本節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識,培養自護自救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2)能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燒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樹立“綠色化學”的觀念,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樹立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重點難點
難點: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
在本節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課程內容要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在課堂實施中注意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在此基礎上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初步設想。
考慮到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慮到初中學生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并且這幾年隨著新課改的層層開展,學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解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這兩個重點問題上,主要采用啟發、實驗探究的教學策略。通過設置問題任務,創設情景,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參與、合作,給每位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展示的空間,力求讓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研究學習,體驗到化學的樂趣。
下面我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
環節1
質疑。通過《一則觸目驚心的報道》引入新課。設下疑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2
總結出燃燒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的知識(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來建構新知識,得出燃燒的概念。
環節3
探究燃燒的條件。在課堂教學中各小組討論,盡可能利用給出的藥品儀器設計對比驗,并提出可行性方案,進行展示,得出燃燒的條件。在教師指導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可以及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環節4
進一步認識燃燒的條件。將學生的設計的實驗與教材124 “燃燒的條件”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
對學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給予積極評價,同時展示以下方案。
本環節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白磷與紅磷的燃燒演示實驗,讓學生對燃燒的條件有進一步明確、清晰的認識,培養學生樹立“綠色化學”的觀念,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環節5探究滅火的原理。這時老師趁熱打鐵,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活動場景。出示三支長短不同的燃燒的蠟燭,模擬火災場面,并給出一些滅火的材料和工具,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豐富聯想,參與現場滅火。讓學生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滅火方法,并同時給大家說明自己是運用什么樣的滅火原理來滅火的,在學生親身實踐感受中,不知不覺各種滅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并盡量使學生體驗到學化學的樂趣。
環節6最后,將一大燒杯倒扣在三支燃燒的蠟燭上面,讓學生觀察哪支先熄滅,分析原因。讓學生懂得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如何學會自我保護,學會生存。
環節7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這就是我對燃燒與滅火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1、有可燃物
燃燒2、和空氣(或氧氣)接觸
3、達到可燃物燃燒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二、滅火方法
三、安全知識
燃燒和滅火教案篇五
理解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
培養實驗能力和綜合能力
體會到只有了解自然,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激發學生探求自然知識的興趣。
接受防火安全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分析、綜合,理解燃燒的三個條件
難點:運用燃燒的條件,理解滅火的方法。
教學準備
分組試驗材料:酒精燈、貼片、寫家財、火柴
)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氧氣)。
二、教學新授:
(一)、燃燒需要可燃物
讓學生各抒己見(可以找些枯草、樹枝之類的東西來生火取暖,再設法求救)。
講述:對,想要生火取暖首先就要找些可以燃燒的物體。
師問:平常我們看到哪些物體可以燃燒,那些物體不能燃燒?
指出屏幕中哪些是可以燃燒的物體。
講述:像木材、棉花、酒精等都是可以燃燒的物體,我們把能燃燒的物體叫做可燃物。(板書:可燃物)。
(二)、認識燃燒需要一定的溫度。
繼續聽故事:幾個小朋友找來一堆樹枝,可他們仍在抓耳撓腮,因為樹枝沒辦法燃燒。
可見還需要別的條件,那到底還要什么條件呢?
a 在火柴盒上摩擦(提示摩擦會怎么樣?雙手相互摩擦感受一下)
b放在明火上
c放在陽光下聚焦燃燒
由生提出設想,教師出示方法圖。
學生進行試驗
匯報試驗現象:火柴在鐵片越來越熱的過程中燃燒的,鐵片把熱傳到火柴上,使火柴溫度越來越高,當達到一定的溫度時,火柴便燃燒了。
試驗中你還發現了什么?(不同位置的火柴燃燒是否一致?火柴從哪一頭先燃燒起來的?)
如果把煤或木頭放在上面是否也能很快燃燒?教學易燃物概念:燃燒室需要溫度不高的物體。
小結:燃燒所需的第三個條件是:一定的溫度(板書 一定的溫度)。
(三)、歸納、鞏固燃燒的三個條件
討論、反饋:只有氧氣、可燃物、一定的溫度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燃燒才能發生,缺少任何一個條件,燃燒就不會發生,哪怕是正在燃燒的可燃物也會熄滅。
出示鞏固題棗燃燒的煤爐
分別使其缺少一個燃燒的條件
(四)、了解燃燒與人類的關系
師問:燃燒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呢?
小結:利:照明、做飯、取暖及工業生產都需要燃燒產生熱量和能量,
人類離不開燃燒。
弊:容易引起火災,俗話說‘水火無情’,火災帶給人類的損失
是非常嚴重的。結合具體實例進行介紹。
(五)認識滅火方法
講述:燃燒不注意有時就會釀成災害,給人們造成巨大的損失,現在我們掌握了燃燒的三個條件,就可以利用這些知識想辦法滅火了。
出示滅火方法圖片。
小組討論:選擇一至兩幅圖重點討論,為什么這些方法能夠滅火。
交流匯報:教師注意引導(如油類、電器著火的滅火方法教育)
(六)防火教育
打開教科書第 二十八頁齊讀最后一小結。
(七)鞏固練習:
討論題:如果有人家中發生火災時,應該怎么辦?
(分清火勢、找準火源、積極滅火)
獨立思考:冬天如何能使爐火燃燒得更旺?
燃燒和滅火教案篇六
很高興參加這次說課比賽,接下來我為大家展示的是《燃燒與滅火》第一課時的說課部分。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展示我的說課內容。
燃燒與滅火是在學生學了木炭`硫 紅磷 鐵絲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生產聯系較多,課題對學生既親切又熟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但學生對燃燒現象很少注意觀察,因此,在對本節教學資源的選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這樣,在此基礎上的情景創設,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于指導學生掌握本節的教學目標。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識,培養自護自救能力。
(1)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2)能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燒現象。
(1 )培養學生樹立“綠色化學”的觀念,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樹立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難點: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
在本節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課程內容要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在課堂實施中注意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在此基礎上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初步設想。
考慮到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慮到初中學生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并且這幾年隨著新課改的層層開展,學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解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這兩個重點問題上,主要采用啟發、實驗探究的教學策略。通過設置問題任務,創設情景,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參與、合作,給每位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展示的空間,力求讓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研究學習,體驗到化學的樂趣。
下面我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
環節1 質疑。通過《一則觸目驚心的報道》引入新課。設下疑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2 總結出燃燒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的知識(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來建構新知識,得出燃燒的概念。
環節3 探究燃燒的條件。在課堂教學中各小組討論, , 盡可能利用給出的藥品儀器設計對比驗, 并提出可行性方案,進行展示,得出燃燒的條件。在教師指導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可以及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環節4進一步認識燃燒的條件。將學生的設計的實驗與教材124 “燃燒的條件”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
對學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給予積極評價,同時展示以下方案。
本環節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白磷與紅磷的燃燒演示實驗,讓學生對燃燒的條件有進一步明確、清晰的認識,培養學生樹立“綠色化學”的觀念,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環節5探究滅火的原理。這時老師趁熱打鐵,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活動場景。出示三支長短不同的燃燒的蠟燭,模擬火災場面,并給出一些滅火的材料和工具,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豐富聯想,參與現場滅火。讓學生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滅火方法,并同時給大家說明自己是運用什么樣的滅火原理來滅火的,在學生親身實踐感受中,不知不覺各種滅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并盡量使學生體驗到學化學的樂趣。
環節6最后,將一大燒杯倒扣在三支燃燒的蠟燭上面,讓學生觀察哪支先熄滅,分析原因。讓學生懂得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如何學會自我保護,學會生存。
環節7 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這就是我對燃燒與滅火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1、有可燃物
燃燒 2、和空氣(或氧氣)接觸
3、達到可燃物燃燒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燃燒和滅火教案篇七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義。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識。
過程與方法
能合理運用燃燒的知識和滅火的原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防火、防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爆炸的含義;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識。
難點 如何防火、防爆。
教學工具
蠟燭、火柴、金屬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氫氣在點燃前要驗純,是因為不純的氫氣燃燒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害。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爆炸方面的知識。
二、推進新課
爆炸
師:物質具備燃燒的條件后,燃燒的劇烈程度與什么有關?
實驗探究:粉塵爆炸。(實驗7-2)
實驗步驟:剪去空金屬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屬罐和小塑料瓶的底側各打一個比橡皮管外徑略小的小孔。連接好裝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點燃蠟燭,用塑料蓋蓋住罐口(如圖7-11)。從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氣(人距離該裝置遠一些),使面粉充滿罐,觀察現象。
現象:發生了爆炸。
師:金屬罐和塑料蓋構成了一個有限空間,向裝置中鼓氣后,面粉充滿了金屬罐,加大了它與氧氣的接觸面積,罐內的溫度達到了面粉的著火點,使它在有限的空間內急劇地燃燒并在短時間內放出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迅速膨脹,引起爆炸。
師: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間內急劇地燃燒,就會在短時間內聚積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而引起爆炸。可能發生爆炸的物質:可燃性氣體、粉塵等。
師:由上可知,物質具備燃燒的條件后,燃燒的劇烈程度和什么有關?
生:氧氣的濃度和接觸面積。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面積越大,氧氣濃度越高,燃燒就越劇烈。在一定空間內急劇燃燒,并有氣體生成,可以引發爆炸。
師:通過以上實驗可知,在面粉廠附近是要嚴禁煙火的。為了使警鐘長鳴,同學們對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問題要時刻提高警覺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師:為了防止火災以及爆炸事故發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場合會經常看到以下圖標。
師:投影展示:
師:這些圖標向人們傳遞了什么樣的信息?
生:(1)當心火災——易燃物質;(2)禁止放易燃物;(3)當心爆炸——爆炸性物質;(4)當心火災——氧化物;(5)禁止煙火;(6)禁止帶火種;(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煙。
生:油庫、加油站、紡織廠、煤礦礦井等。因為油庫、面粉加工廠等地的空氣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氣體或粉塵,它們接觸到明火,就有發生爆炸的危險。
師:請閱讀“生產、運輸、使用和貯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時的注意事項”。(課本第134頁“資料卡片”)
師: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溫或撞擊時,極易發生燃燒或爆炸。因此,為了生命、財產的安全,生產、運輸、使用和貯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時,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規定,絕不允許違章操作。
板書
第2課時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一、爆炸
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面積越大,氧氣濃度越高,燃燒就越劇烈。在一定空間內急劇燃燒,并有氣體生成,可以引發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教學反思:
鑒于學生對燃燒與爆炸的現象已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奧秘,并把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燃燒和滅火教案篇八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
2.了解常用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3.能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2.通過探究活動,學習對獲得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3.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與討論,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
培養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1.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利用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解釋一些日常現象。
燒杯(熱水)4個,漏斗、洗耳球(或氣筒)4套;燒杯(冷水)4個,大試管(含橡皮塞)4支,酒精燈4個,試管夾4個;火柴8盒,小蠟燭16支,白磷若干。
燒杯2個,大試管(含橡皮塞)1支,小蠟燭,碳酸鈉粉末,濃鹽酸,塑料瓶,小試管,火柴。
同學們,可燃物的燃燒,能為我們帶來光明、溫暖和能量,但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在這一節課里,我們將用實驗的方法去揭示燃燒的規律,找到控制燃燒的辦法。
[提問]:可燃物燃燒會發出什么現象?
[討論]:下列反應都會伴隨什么現象?
c+o2co2;4p+5o22p2o5;s+o2so2;3fe+2o2fe3o4。
學生對這些反應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認識燃燒、可燃物,進而猜想燃燒的條件。
可燃物:可以燃燒的物質叫可燃物。
燃燒:物質跟氧氣發生的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燃燒。
[猜想]:燃燒必須滿足哪些條件呢?
[演示]:將裝有白磷的試管,放入熱水中,觀察現象。
[討論]:你準備改變哪個條件?說出你的實驗方案。
其中一個把白磷直接放入熱水中,另一個把白磷放入試管,再把試管放入冷水中。
[學生實驗]:選擇兩個方案中的一個,實驗并觀察現象。
[討論]:你從實驗中得出了什么結論?
[講述]:我們把可燃物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叫著火點。不同物質的著火點不同。
[幻燈片]:為什么銅片上的白磷沒有著火燃燒呢?
[討論]:如果給白磷補充上那個條件,白磷能燃燒嗎?
你準備怎樣為白磷提供那個被改變的條件?
向熱水中的白磷補充空氣,可以使用洗耳球連上漏斗,然后罩住白磷,效果特別好。有學生提到,需要“送氣機”,其實這就是最簡單的送氣機。
[實驗]:選擇適當的方法,補充條件,實驗并觀察。
[討論]:有什么現象?你從實驗中能得出什么結論。
只要有可燃物、氧氣、溫度達到可燃物燃點,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燒。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水火也相容!
可燃物是燃燒的基礎;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三個條件同時存在,一定能燃燒。
[討論]:滅火有哪些措施?“滅”字頭上的“一橫”起什么作用?
[活動]:熄滅小蠟燭。
[討論]:你用了哪些方法?這些方法運用了什么措施?
[演示]:用碳酸鈉與鹽酸反應滅火。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現象?蠟燭為什么會熄滅?
[閱讀]:學生閱讀幾種常見滅火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并以小組為單位,向同學介紹。
1.“釜底抽薪”是一種常用的滅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隔絕氧氣? c.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2.實驗時,如果不慎把酒精灑在實驗臺上并燃燒起來,我們可以用濕抹布撲蓋。利用的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隔絕氧氣? c.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3.炒菜時油鍋內的油不慎著火,滅火的方法挺多:
1)蓋上鍋蓋,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這是利用了(? )
a.清除可燃物?? b.隔絕氧氣? c.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2)把菜放進去,也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這是利用了(? )
a.清除可燃物?? b.隔絕氧氣? c.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5.燒不壞的手帕
[討論]這堂課里,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觸?
1.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分別探究氧氣和溫度對燃燒的影響。
2.白磷燃燒后,要塞上橡皮塞,以減少白煙擴散。
用學生分組實驗代替演示實驗,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在教學中,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實驗的設計和方法的確定上,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
燃燒和滅火教案篇九
燃燒與滅火是在學生學了木炭`硫 紅磷 鐵絲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生產聯系較多,課題對學生既親切又熟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但學生對燃燒現象很少注意觀察,因此,在對本節教學資源的選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這樣,在此基礎上的情景創設,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于指導學生掌握本節的教學目標。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識,培養自護自救能力。
(1)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2)能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燒現象。
(1 )培養學生樹立“綠色化學”的觀念,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樹立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難點: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
在本節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課程內容要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在課堂實施中注意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在此基礎上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初步設想。
考慮到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慮到初中學生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并且這幾年隨著新課改的層層開展,學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解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這兩個重點問題上,主要采用啟發、實驗探究的教學策略。通過設置問題任務,創設情景,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參與、合作,給每位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展示的空間,力求讓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研究學習,體驗到化學的樂趣。
下面我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
環節1 質疑。通過《一則觸目驚心的報道》引入新課。設下疑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2 總結出燃燒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的知識(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來建構新知識,得出燃燒的概念。
環節3 探究燃燒的條件。在課堂教學中各小組討論, , 盡可能利用給出的藥品儀器設計對比驗, 并提出可行性方案,進行展示,得出燃燒的條件。在教師指導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可以及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環節4進一步認識燃燒的條件。將學生的設計的實驗與教材124 “燃燒的條件”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
對學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給予積極評價,同時展示以下方案。
本環節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白磷與紅磷的燃燒演示實驗,讓學生對燃燒的條件有進一步明確、清晰的認識,培養學生樹立“綠色化學”的觀念,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環節5探究滅火的原理。這時老師趁熱打鐵,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活動場景。出示三支長短不同的燃燒的蠟燭,模擬火災場面,并給出一些滅火的材料和工具,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豐富聯想,參與現場滅火。讓學生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滅火方法,并同時給大家說明自己是運用什么樣的滅火原理來滅火的,在學生親身實踐感受中,不知不覺各種滅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并盡量使學生體驗到學化學的樂趣。
環節6最后,將一大燒杯倒扣在三支燃燒的蠟燭上面,讓學生觀察哪支先熄滅,分析原因。讓學生懂得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如何學會自我保護,學會生存。
環節7 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這就是我對燃燒與滅火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1、有可燃物燃燒?
????? ?2、和空氣(或氧氣)接觸
3、達到可燃物燃燒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燃燒和滅火教案篇十
本節課著重體現化學學習內容的現實性,同學們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培養學生對化學的應用意識。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燒和滅火》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上冊第七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在生活中,同學們熟悉燃燒的現象;在第一單元《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學習中,同學們認識了燃燒的本質——有新物質生成的化學變化。本課題是對之前所學過“燃燒”的意義進行深入了解并且應用于實際之中。對高中將學習的“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可以起到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
2、教學目標分析
a.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3)會運用相關的知識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b.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于通過實驗得出事實進行分析而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
(2)激發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3、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難點:對著火點的理解
疑點:著火點是否可以降低
1.引導探究法: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中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應當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還應當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動來實現教育目標。引導探究法能很好的體現《標準》中的思想,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還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其模式為: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系生活。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技術既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又能將探究的方案,討論的情景提前準備好,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動手、思考、討論。
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師生條件不同而異。我校是湖南省高級示范性中學,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實驗的動手能力強,討論的思維活躍。同學們非常適應和喜歡教師通過引導探究法傳授新知識。
我校學生對課外知識有濃厚興趣,我將教材的內容略為拓展,增加了火災自救常識。使教學內容和社會生活相互滲透。真正做到化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上完這節課后,我們學校還組織過學生進行火災逃生的演習。不僅使學生掌握一門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識。這次活動還在我省電視臺新聞中報道,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和好評。
1.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探究出滅火的原理,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3.自主學習法:對于較簡單的內容,同學們通過閱讀教材、聯系生活自主學習。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適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
1.提出問題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燃燒,燃盡了茹毛飲血的歷史;燃燒,點燃了現代社會的輝煌。生活中處處離不開燃燒。請同學們談談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燒的現象。
2.演示小魔術“燒不壞的手帕”
[生] 回答提出的問題
[師] 演示小魔術,設問“為什么手帕燒不壞”。導入對燃燒條件的探究。
從生活中發現化學,體會到化學無處不在;從小魔術引入課題,體會到化學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課堂,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欲。
燃燒條件的探究
1.探究實驗
步驟一:如下圖
步驟二:將薄銅片上的紅磷與小石頭分別放在酒精燈上加熱
2.根據實驗探究得出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3)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
三者必須同時滿足。
3.引導得出著火點的定義
[生] 1.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按照投影的步驟完成“燃燒的條件”實驗。
2.根據實驗現象一起討論燃燒的條件。
[師] 積極參與到同學們的實驗探究中,指導同學們安全、正確的完成實驗。引導同學們得出正確的結論。提示步驟1能得說明什么。步驟2又能得說明什么。兩者相結合得出正確的燃燒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生] 八分鐘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交流討論的結果,大家一起評出最佳的結果。
[師] 鼓勵同學們的積極的動手和思考問題。提出探究時出現的小問題。避免再犯。
[生] 根據燃燒的條件,思考小魔術中的手帕為什么燒不壞。
[師] 小魔術大解密
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活動中體驗,在嘗試中感悟,從而激發了同學們對探究的熱情。
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交流使學生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感受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探究內容在教材的演示實驗中略有改進。增加了對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學們得出燃燒的條件。
根據所學的內容,解釋魔術的奧秘,同學們初嘗掌握新知識的喜悅。
燃燒的條件的應用
1.演示實驗“白磷在水中燃燒”。裝置如下圖:
2.有關煤爐的討論
(1)如果不繼續往爐子里添柴火,爐火還能繼續燃燒么?為什么?
(3)如果把爐里正在燃燒的柴夾出來,柴還能繼續燃燒么?為什么?
3.利用燃燒的條件,思考怎樣燃燒會更旺呢?可舉出具體的實例。
[生] 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師] 演示實驗“白磷在水下燃燒”。
[生] 根據燃燒的條件討論后回答第2題和第三題。
1.改進演示實驗優點:向水中通入氧氣,硬紙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處游動,不能和氧氣很好的接觸。可以用一個螺帽代替硬紙片,白磷能和氧氣很好的接觸。并且能清楚的觀察到燃燒的現象。
2.從化學走向生活。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燃燒條件的理解。
3.在新知識的運用中形成發展的知識結構。培養了同學們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實驗探究
用盡可能多的方法將燃著的蠟燭熄滅。并思考為什么該方法有效。
2.根據實驗探究得出滅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絕氧氣(或空氣)
(3)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三者任滿足其一。
[師] 燃燒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當將演變成無情的火災。同學們例舉生活中的燃燒時,有人就提到了火災。
[多媒體展示] 衡陽11.3特大火災。有20名消防隊員壯烈犧牲,11名消防隊員光榮負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消防官兵撲救火災傷亡最慘重的一次。
[生]1.分為六個探究小組進行實驗探究。
2.完成教師所給的表格
[師] 積極參與到同學們的實驗探究中,發現他們的問題,給予適當的提示,讓整個探究過程順利進行。
[生] 8分鐘后,派一個代表交流討論結果。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和完善。
[師] 鼓勵各組的實驗方法。歸納總結出正確的滅火原理。
以衡陽特大火災過渡到燃燒有利還有弊。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認識事物,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事物。
給定實驗目的,請同學們自主設計實驗。開放式的探究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驗能力。
分組合作,進一步加深了同學們的合作精神,培養了大家的默契,為以后的探究學習打下基礎。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應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應該怎樣滅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鍋起火了;
(2)做實驗時,不慎碰倒酒精燈,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
(3)由于電線老化,短路起火;
(4)鄰居吸煙,不慎引燃被子發生火災;
(5)森林在打雷閃電時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著火點的方法將其熄滅是否可行。為什么?(本課疑點)
3.了解幾種常見的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滅火范圍(見教材127頁)。分組做“人人都當消防員”的實驗。
[生] 根據滅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題、第二題。
[師] “著火點是否可以降低”是本節課的疑點。可將著火點比喻成鐵、銅等物質的密度。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質固有的物理性質,不能隨便降低。
[生]1.自學了解幾種常見的滅火器
2.分組做簡易滅火器滅火的實驗(如圖),人人都當消防員。
1.將理論用于實際,鞏固滅火的原理。情感上認識火災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滅火方法能防止發生火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2.以提問的形式提出本節課的疑點。形象的比喻使同學們更容易接受著火點不能降低。
3.根據教材步驟,自主完成滅火實驗。學生感到學有所用的喜悅。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識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認識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
[師] 火災無情,滅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積極主動的自學“易燃易爆安全知識”。
2.認識圖7-12的圖標表含義
3.聯系生活,思考應當在哪些地方張貼這些圖標。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更關心生活,關注消防安全。
火災自救常識
看影片學習“遇到火災如何自救”
[生] 認真看影片。遇到火災,學會自救。
學會一門自救常識,激發同學們對化學學習的熱情。
總結
總結本課的重點
1.燃燒的條件
[生] 一起回顧兩個重點的內容。
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總結本課的重點。同學對本課的重點由短時記憶過渡到有效的長時記憶。
作業
電影院、學校、幼兒園、網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較大的場所,一旦發生火災損失慘重,請任選一地,根據其特點,設計預防火災的方案或考察該場所的預防火災的方案。(包括萬一發生火災時需要采取的滅火和自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