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心愿教學反思篇一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以聽說讀寫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然而,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如何在這一節課中灌輸語文教學的理念,讓學生能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是我們探究的主題。今天,我就以自己執教的一篇課文為例,淺談一下自己的感想。
《云雀的心愿》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課文。該文用童話形式,以形象化語言描述了小云雀與媽媽的所見、所聞、所言。針對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盡量以兩個問題貫穿全文,貫穿課堂,避免雜、亂、碎的現象,深入淺出,讓“朗讀、感悟、運用”融為一體。
我講的是第二課時,在上課起,我以回憶的形式揭開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既節約了時間,又直入主題。對于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上節課已解決,而“云雀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愿”是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采取“倒敘”的方式,先從最后一部分講起,讓學生自己讀14段,用一句話來回答,那就是“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緊接著第二個問題出來了“森林到底有哪些作用?”拋磚引玉,讓孩子們去課文中尋找答案。
眾所周知,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孩子們愛讀童話故事,正是興趣所致。從問題入手,激發興趣,可以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而孩子們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我們現在提倡個性化的朗讀,并希望孩子們能在讀中有所感悟。主要體現在能抓住重點詞句,交流自己的感受。在教學中,我分三步引導孩子們學習。
第一步,抓住關鍵詞體會。如“漫天飛舞”、“渾黃的河水向脫韁的野馬咆哮地向下游沖去!”、“泛濫成災”……讓孩子們去想象黃沙飛舞的情景,河水咆哮的場面,然后通過看圖片視頻再現這樣的場面,最后有感情朗讀。因為有了前面的想象和觀看做鋪墊,朗讀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對森林得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讀中感受心情。因為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對話的內容也是一個重點,在初步了解了森林的作用之后,讓學生反復讀小云雀和媽媽的對話,從中體會它們的心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來讀好對話內容,就會對森林的作用有更深入地了解,從而更好地明白造成這一切后果的真正原因是——人類的亂砍濫伐。
第三步,緊扣主題,滲透思想。課文的重點是第二部分,根據小云雀和媽媽去的地方分為三部分,我在每一部分學習完后,總會設計這樣一個環節:(沙漠)想象如果森林依舊存在的話,沙漠會是怎樣的情景?可是當森林不在了的時候,漫天飛舞的黃沙到處飛揚,富饒的土地變成了貧瘠的沙漠,造成這一切后果的是由于人類的亂砍濫伐。可見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它可以————。而小云雀的心愿就是——。(河水)如果森林依舊存在,河水和才村莊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先說在看圖)多么寧靜安詳啊!可是當森林不復存在時,惡魔般得洪水來了,可見,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它可以——。小云確的心愿是——。(森林)看,在這冬暖夏涼的家里生活多舒服啊,所以小云雀的心愿是——。這樣一個反復的過程,緊扣文章的主題,更加深了孩子們理解森林的作用,明白了環保的重要性。
這三種形式的朗讀,都是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進行的,更加深了學生會對課文的理解、體驗、感悟、思考。不僅收獲到了知識,情感也得以升華,這樣的讀,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語文的最終目標是用語文。想象說話、句式訓練訓練實際上就是言語訓練活動。事實上這樣的訓練使學生的言語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也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表達方式,促進了學生言語智慧的發展。本節課很多地方都體現了語言的訓練。如第10段,作者采用總分總的構段方式,介紹了森林的蓄水保土的作用。在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先讀,在標,最后看圖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同時還注意敘述的順序,這是一個很好的寫作指導。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句式訓練: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它可以——,也可以——。先用板書內容來說,在擴展到課外知識,一舉兩得。
人們常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如此,本次的教學雖然經過三次的磨課,但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
1、個性化朗讀不夠突出,過多的齊讀代替了學生的個性讀。作為一篇分角色朗讀的課文,沒有很好地讓孩子們分角色朗讀,這勢必會影響到各別孩子的感受,今后一定要多個孩子們自己讀的機會。
2、自主探究的空間給的不足。一節課缺乏孩子們自主探究的過程,孩子沒有問題提出,解決的只是老師課前留下的問題。記得有人曾說“解決問題并不難,難的是提問題。”培養孩子的質疑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就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總之,不管是什么樣的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要將“朗讀、感悟、運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想要的。
我的心愿教學反思篇二
《月亮的心愿》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課。本單元的課文教育思想以宏揚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為主。本篇課文是一篇優美動人的童話故事。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過程的設計中,力求扎實語文基本功(識字、寫字、讀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感悟,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在導入這一環節,板書“心愿”并讓學生自由談今天在場的爸爸媽媽有什么心愿(剛好是家長開放課)和自己的心愿,再板書“月亮的”,讓學生質疑,學生興趣高漲,效果很好!
本課需要認識的字有十三個。采用了讓學生從文中找,畫出來,并將生字在課文中的好朋友(詞語)也找到的方式初步識字;再讀課文,去課文中同生字寶寶打招呼再次識字;再讀文中的生詞;玩猜字游戲;讓學生間共同分享識字、記字的妙法;找小老師領讀等方式讓學生識字,這樣的過程,讓學生扎扎實實的學習了生字。
例1、(投影)媽媽說:“珍珍,早點睡吧,不要太累了,明天你還要去郊游呢。”“媽媽,我不想去了。”“明天還是和大家一起去玩玩吧!” “可是,醫生說您的病還沒好呢!” 同時出示圖片:媽媽正躺在床上,珍珍正為媽媽端來洗臉水和毛巾,讓學生邊觀察邊想象媽媽說話時的語氣。 孩子們讀得很投入,很認真,盡管他們說不出虛弱、心疼這樣的詞,但從他們的語氣中,我聽得出來,他們已經充分融入了課文的角色中;也能感受到他們也被珍珍感動著。
例2:在孩子們分析完月亮的2個不同的心愿后,我請孩子們在仔細觀察月亮的表情圖,體會不同,想象,兩天后,此時的月亮,又將是怎樣的心情呢?請孩子上來畫表情。所以在最后一段的朗讀指導中特別舒心,孩子們在簡筆畫中明白了月亮的心情、作者的心情等。在本課的教學中,不足與疑惑的地方:《月亮的心愿》雖然是個童話故事,可內容卻很豐富,思想寓意也很深刻。作為一年級八周歲的小學生,應理解到什么樣的程度,在課文分析角度方面應如何去把握呢?在識字、寫字的時間方面如何能更均衡一些呢?我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思索。
我的心愿教學反思篇三
1、我的愿望是什么?
2、我為什么有這樣的愿望?
3、為了這個愿望,我努力做過什么?
4、如果愿望實現了,我會怎樣做?
開課伊始,我拋出習作要求問孩子,你知道本次習作的主題是什么嗎?他們說,是我的愿望。那什么是愿望呢?他們說是心愿、想法,我以參考書里的解釋作為結論:對一件事情的美好想法和期待。根據期初備課,為了區分開理想,我武斷地下結論說,愿望通常是通過短期的努力可以實現的,而理想必須是付出長期艱辛的努力達成的目標。
那么,要寫我們的愿望,首先要明確什么呢?孩子說,得知道愿望是什么?我請孩子輪流說出自己的愿望,我現在很慶幸我強硬地請每一個孩子說出了那時那刻他們自己的愿望,盡管有的孩子也是在因為聽了他人的表達后受的啟發,有雷同。因為這正是孩子的一次口語表達。但是我現在覺得如果這個問題提前布置的話,給他們更長時間去思索,或許孩子的思維會放得更加發散,想得更加開闊。
知道了愿望是什么?接下來該告訴別人什么呢?孩子說,得讓別人知道為什么有這個愿望。一切看起來水到渠成啊。當我再請孩子我愿望和原因連在一起做完整的表達時,這次多數孩子們陷入了思考。接著,一部分孩子紛紛舉起了手,我很感謝孩子們是在認真思考后說出的心里話。我們認真聽著,即使愿望一樣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我以養小動物為例,肯定了孩子的獨立思考:同樣是想養小動物,他們養的一樣嗎?同樣是養小狗,他們的原因一樣嗎?真好,我說我喜歡這樣個性化的表達。
我想,習作,正是因為它具有個性化的體驗,具有個性化的見解和具有個性化的表達才更耐人尋味。
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把前兩個問題細說了一下,但第三個問題和第四個問題,我們是以想養小動物為例進行的展開,先請那幾個孩子說,再請其他孩子幫忙。我很后悔為了避免有的孩子不會說,不會寫,我竟然根據孩子的回答和我的想法歸納了一下從哪幾方面努力實現和實現了愿望要從哪幾方面去做。要知道我的這種自做聰明和一廂情愿,有可能換來的是孩子的眾口一詞,這對他們的思維來說或許是一種難以擺脫的桎梏。
我追求在習作上讓孩子們個性化的表達。這在第一,二方面,我做到了。但是在反思整個習作指導課時,我覺得如果在孩子口語表達完一和二之后,我如果能在表達方法上再給孩子以啟發,他們的開頭也許會更加豐富多彩。這也是書面表達的要求。這個問題在一稿交上來已經暴露無遺。經過再指導后,二稿交上來有明顯改善。
總之,在習作指導課上,全體孩子的口語練習和書面表達指導是必要的。要達成孩子們富有個性的表達,對于教師,說多還是說少,哪里說多,哪里說少,還真是一門學問,值得再進一步細細斟酌,慢慢敲打。
我的心愿教學反思篇四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女、氣、去、大、早、亮”6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從小就要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
教學重點:認字、寫字,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感悟課文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兩幅掛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認識“簾、女”等1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感悟課文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指導朗讀。
教學準備:掛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1、教師直接揭示課題。
2、鼓勵學生質疑。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感知性閱讀,學習生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用“---”劃出本課的生字。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生字。(讀拼音、問同桌、查字表、猜
一猜等)
3、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
(1)小黑板出示生字詞(帶拼音),自由讀,男女生分讀。
(2)擦去拼音,請學生當小老師領讀。
(3)哪些字你以前就認識了?怎么認識的?哪個字你有好辦法記住它?
4、小組合作讀課文,在讀中鞏固生字,注意多音字“得”
三、讀后悟,讀后思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 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想問的?
四、再現生字,復習鞏固
第二課時
1、鞏固本課認識的14個生字。
2、會寫“女、太”等6個生字。
3、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
教學重點:讀中識字。
教學難點:鞏固生字,積累詞匯。
教學準備:本課生字小卡片,人手一份。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請一名學生帶讀。(或指名讀)
2、小朋友們,月亮姐姐去了兩個小女孩的家,她們在干什么呢?(自由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月亮姐姐來到了第一個女孩的家。齊讀第1-2自然段。
2、用“自言自語”說話。說說這時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3、月亮姐姐來到了第二個女孩的家,讀第3-8自然段。(同桌讀對話)
(1)用“悄悄地”說話。
(2)月亮看了第二個女孩的家,它的心愿又是什么?
(3)指導朗讀對話。
4、那么最后到底結果怎樣呢?齊讀最后一段,理解“艷陽天”
5、說說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三、再現生字,書寫指導
四、拓展練習:兩個小女孩走在郊游的路上,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板書設計:
(讓每個孩子 太陽公公天晴
快樂) 8、月亮的心愿 雷公公 下雨
教學后記:
郊游,不光孩子們向往,大人也非常喜歡。本文以月亮的內心變化為線索,借小女孩珍珍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放棄郊游的事,贊揚了關心父母、體貼長輩的美好品質,既有童趣,又富有人情味,寓孝敬父母、體貼長輩的教育于生動感人的故事之中,進一步深化了關愛別人的主題。除認字寫字外,我重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效果不錯。
我的心愿教學反思篇五
每一次上完課,我都會問自己:你進步了嗎?我對自己沒有嚴格的要求,只是希望,每一次都能進步一點點。回身看這一次教研活動執教的《云雀的心愿》一課,我欣然地發現,這一次真的進步了“一點點”。這種“一點點”主要體現在自身的教學意識中。這種所謂的“教學意識”,我只是簡單地理解為“我想要這么做”。
我想要讓課堂有一個大問題。記得去年上公開課的時候,高語組的老師們給我的一個非常寶貴的意見就是“設計要集中”。是的,設計不集中,我的課堂就會非常散,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也會顯得比較凌亂,這在無形之中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壓力。記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動之后的每一堂課,我都試圖以一個大問題去引領課堂教學。有了大問題的領導,課堂教學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潛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經并不需要去有意設計,教學已經習慣圍繞中心而展開。就像這一次執教的《云雀的心愿》,緊扣住“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一中心,層層推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口說話。我喜歡“熱鬧”的課堂,我所理解的“熱鬧”是要讓學生張開嘴巴說話。上課伊始,我就通過ppt出示了相關的短語(也包括詞語),或者讓學生把短語連起來說一句話,或者讓學生運用其中一兩個說個文中的比喻句,變換不同的形式,目的卻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張開嘴巴說起來,在說話中開始新課文的學習。在課堂設計中,運用示意圖引導學生說一說“森林水庫”的由來,也是我有意想讓學生說一說,幫助他們在說中理解“森林水庫”這一概念,這也是課文的一個教學難點。“說出來了,其實一點都不難”,這是我希望達到的目標。
我想要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剛開始教學的時候,我記得遇到課文中難理解的詞語,我都是現場讓學生自己動手文君閣,雖說是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文君閣,希望他們養成勤文君閣的習慣。但是久而久之,我發現,動作快的永遠是那么幾個人,而小孩子的好勝心理也往往讓他們在查到意思的時候馬上報出答案。這部分同學是記住了詞語的意思,但是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這種理解是不深刻的,他們會很快就產生遺忘。這種有效面太窄了,并不適合我在教學中一直用下去。對此,我轉變著方法,通過靈活多變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詞語的意思。本課中,在理解“漫天飛舞”一詞時,我是通過圖片的展示去加深學生對詞語的印象,而沙漠中黃沙飛舞的景象,也體現著“沒有水,沒有莊家,幾乎沒有植物”的環境,順勢引出“貧瘠”一詞,相信學生對“貧瘠”一詞的理解應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進課本中知識之間的遷移。課本編排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每一個單元的各篇課文當中,也體現在整本課本的聯系中。第十九課《云雀的心愿》與本冊教材的開篇課文《走,我們去植樹》相應成趣,都告訴了我們植樹的重要性。《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詩歌,孩子們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用“可以……也可以……”說話時,我結合之前詩歌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句式說一說森林的作用。“可以染綠祖國美麗的版圖”、“可以送來清新的空氣”……孩子們把第一課中背誦的內容全部都搬了出來,有效地完成了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課堂教學中,我踐行著我的“我想要這么做”。這些“我想要這么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課堂教學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希望他們會越來越豐富,更好地指導我的教學。這些是一種淺淺的意識,每一次都會在教學設計中無意地涉及;亦或者說,這些意識又是強烈的,因為它們指引著我與領孩子們走進一篇篇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