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篇一
對于文言文,是最讓師生頭疼的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教這些年以來,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聽了同校不少教師上的有關文言文的優質課。盡管如此,但對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覺得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 在教《論語》時,讓學生能感覺到好像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幾節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二則》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熏陶道德修養。學習文言文,我認為不僅僅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積累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我采用了讓學生在做課前預習時通過了解課文下面的注釋和反復誦讀的方式,記錄下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的方法。答案不管正確與否,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理解。上課時,每個學生都拿出自己的預習成果。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各抒己見,雖然有些同學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們的發言至少讓我知道,他們有認真的做過預習,而且讓過去的文言文教學中出現的教師“一言堂”變成了學生“眾言堂”。
在上這一課時,雖然我讓課堂活躍起來了,一掃過去上文言文課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課時也存在著有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太過活躍,對時間控制不恰當,所以課時耗費過多,到最后一課時的時候學生的情緒大不如前。這是我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的。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篇二
《論語》十二章是經典名篇,我在執教完畢后,發現自己仍然沒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學要領,現在反思如下。
1、教學內容安排過多,教學環節要精簡,提前對學生的預習要深入檢查。
2、適當降低教學目標與要求,對初一學生剛學古文要培養學習興趣。
3、幻燈片制作要精細,去掉有關六章翻譯的幻燈,保留七張即可。
4、對學生翻譯再做精細指導,比如詞性活用的字——時、日、傳、樂,“而”的轉折、承接關系的用法。
5、學生翻譯展示之后的指導應有重點,讓學生積累文言詞匯應給示范。
1、檢查預習環節設置太多,可以把個人展示——抽學生上黑板板書易寫錯和易讀錯的生字和四人小組組長檢查課下注釋錄入課文中的自學情況并通報以及教師講解或學生講解易寫錯和易讀錯的生字放到課前進行。節約一些時間來進行翻譯指導。
2、小組展示翻譯之后,除了學生評價,教師也要及時強調重點并做細致指導。例如,第三則和第五則的翻譯理解。
3、小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師要做示范歸納,讓學生有路可循。
4、可以把理解性檢測和應用性檢測同時布置給學生,簡化教學環節,待學生討論后交流展示。這樣可以節約一點時間,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將課堂環節設置成各種形式的活動,例如:《論語》常識知多少(搶答賽)—《論語》翻譯p賽—文言詞匯積累袋—《論語》格言大派送—《論語》格言積累賽。
針對文言文教學,我得到的感悟有:
1、教師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
2、文言文字詞積累要有方法,先讓學生去理解,再去積累,不能死記硬背。
3、文言文教學的課堂筆記要具體指導,不要讓學生亂寫一起,把書擠滿渾然一體,建議用雙色筆做筆記。
4、這次意外的收獲是課堂上四人學習小組展示交流都很積極,以后我要經常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展示,并及時表揚鼓勵。
5、文言文的背誦指導要及時,不能讓學生感覺文言文的背誦太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從細節入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篇三
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是我初到八中是講的匯報課,旗教研室劉文冽和唐玉梅老師聽課并作了點評,現將其點評結合自己的感受記述如下。
1.本節課突出了自主與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先結合注釋學習文言文,自己疏通文意,培養學生的一種獨自學習慣(簡稱獨學),許多學生學習文言文或做文言文題時,文言文中有注釋也不看,在這一點上老師引導和督促做得好。遇到不會的先向小組長請教或小組共同討論解決,這是屬于合作學習(簡稱合學)。就疏通文意而言,本節課合學的形式多樣:最難的部分由教師引導講學,一般難的篇章由組長講學為主,容易的由組員講述給組長聽,組長糾正為主。真正做到合學適時,適地,有效。
2.注重學法指導。即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留、補、刪、調、換、對。這種教,是結合了實例來進行學習,并且適時的引導學生實踐——使用以上所講到的方法。方法與能力結合進行訓練。
3.加強文言文的背誦積累。本課的重點是積累,而并非一定要深入理解《論語》的思想精髓,是積累以便今后的“反芻”,教師在這節課充分的留給學生時間進行背誦,達到實效。具體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板書,自由背,指導背,提高背,形式多樣,一篇文言文在第二課時課堂上不下8遍,再加上第一課時的5遍,學生哪有不會背的?提高了課堂效率,減輕了學生負擔。
4.板書的妙用。本節課的板書精、準、實用。板書每一章的重點詞,是文言文的重要結構,也是需要掌握的文言文重點實詞,為以后學生參照板書背誦提供便捷,更為檢查學生重點實詞的意思而做準備。
5.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初一學生有很多是沒有養成記筆記的`習慣的,本節課注重了這一細節,適時地引導學生記筆記;重點詞語進行歸類復習,如“傳”“新”“故”這幾個是屬于詞類活用現象,“而”字在本課有兩種基本的用法,在學生積累時分別加以提問;“罔”和“殆”歷來學生容易寫錯,當堂讓學生板書,加深學生的印象,應該有很好的效果。
6.文和義相結合,每講完一章,及時作出總結。
個人反思:文言文教學離不開讀,多讀多背(除了課文,還有重點詞語);翻譯文言文的方法不僅是總結出來,關鍵給學生鍛煉的機會,機會就是讓學生翻譯課文,讓學生學會組詞法猜讀文言文,關鍵是給學生“猜”的機會。合學與獨學相結合,合學是獨學不能進行,或難以解決的情況下才進行的,適時,適地,有效。板書要對學生有用,要充分利用板書。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篇四
本課是語錄體文言文,每一則對自己或在求知態度,或在學習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幫助,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很多成語、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從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動講述導入課文,能激發學生興趣。原計劃用“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導入,但考慮到學生歷史知識不是很豐富,就取消了。
2、接下來我是采用三個環節貫穿始終:讀準讀懂、熟讀成誦、學以致用。在讀準上,我是先自己范讀,讓學生劃記一些聽起來有點異常的字。老師讓學生分析原因 (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讀法),再讓學生說文言文除了讀準之外還要注意什么,學生馬上作出了回答,讀出停頓、讀出韻味,接下來我讓學生來表演讀。老師重點強調幾個句子后,我繼續追問,一篇新的文言文應該怎么樣才能讀懂呢?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紛紛回答:“看注釋、文君閣、看工具書、加點法、換字法……”最后我補充還要多朗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苯酉聛砦易寣W生通過小組合作、互問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來進行重點字詞的歸納,最后讓學生背誦并展示。最后一個環節是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運用論語中的句子。
3、在課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幾點收獲:一是如何調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上,教師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還要注意各個環節之間的連貫。什么的樣課是好課?從學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話,就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下了課,就是一堂好課。二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十分重要。每一個學生舉手提問,都鉚足了勁、鼓足了氣,哪怕是一無是處,老師不能當頭一棒,要注意引發其思維回到“正確”道路。三是文言重點字詞必需落實,該讓學生展示的要展示,該板書的要板書,尤其是學生弄錯了的更要板書,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讓學生到黑板上寫。
4、是聯系生活?!墩撜Z》本來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游列國時就身邊發生的故事而引發的感悟。如果學生能結合當今生活學以致用,運用在平時的交往中,運用在平是的作文中,這就是我們的真正教學目的所在。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篇五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師生共同合作,開發課程資源。于是我讓學生課前閱讀與《論語》有關的資料。上課時,學生將閱讀的書籍和網上查閱的資料搬上課堂。人人手中有資料,個個手中有書籍。結果,學生從網上、圖書館、閱覽室、書店獲得知識信息,遠遠超過老師一言堂所介紹的內容。這就是課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嚇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師!
課外閱讀帶給教學最大的轉變,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和老師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嚴,感受到獨特創造性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誰資料查得充分,誰課外閱讀讀得深刻,誰主課堂上就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得有效。
在教《論語》時,感覺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兩節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則》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熏陶道德修養。什么是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又不如“授之以漁場”(北師大肖川教授語)。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卡積累語言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篇六
對于文言文,是最讓師生頭疼的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教這些年以來,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聽了同校不少教師上的有關文言文的優質課。盡管如此,但對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覺得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在教《論語》時,讓學生能感覺到好像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幾節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熏陶道德修養。學習文言文,我認為不僅僅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積累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