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用“勢如奔馬”來比喻江河,用“靜若處子”來比喻湖泊,我們當然也可以用“動如脫兔”來比喻溪流。溪流的基調是“歡快”。姜濤等四位同學不約而同地都把握住了這丁基調,而在表達上又有各自的特點。姜濤的小溪,“無論道路多么曲折,歡歌笑語總是伴隨著她”;趙燕燕的小溪是“蹦蹦跳跳地,留下一路優美悅耳的琴聲”;馬海熊形容他的九曲溪是“如鳴佩環,’i而葉瑋的九溪更具特色:“泉水擊石,涂涂作響,急流人潭,嘩嘩若笑”,“一溪泉水猶如一曲美妙而又神奇的電子音樂”,“彈著琴,唱著歌,充滿活力,無比歡暢,奔向前方”。
溪水是歡快活潑的,又是嚴肅認真的。這是姜濤等同學對溪流特點的又一把握。趙燕燕的黃公澗“始終奔流不息,永不退卻,前進路上的一切障礙,擋不住你勇往直前的腳步!”而姜濤的小溪“一來到自然界,就立下了一個崇高的目標,到大海去”。一路上,“有高大的山崖阻擋,有深深的斷谷擋路,有時還被鎖進了如牢寵般的水潭”,但是,“經過曲曲折折的道路和千辛萬苦,小溪終于匯集到大江里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大海”。同學們還找到了溪流的許多特點。他們尋覓到了小溪的源頭,原來溪水是從許多巖石縫里滲出來的,最初是涓涓細流,最后匯合成一大股。
他們發現,同自然界其他形態的水流相比,溪流有著更多的曲折,它們總是在山林間的小路上,九彎十八盤地流淌。他們覺得,小溪是那樣的可愛,清澈見底,清心涼爽,游人只要將疲乏的腳往溪水里一浸,立即感到心曠神怡,仿佛消去了無數個酷暑。我們的中學生正處于蓬勃成長而又十分渴望探求人生哲理的階段,當他們與溪水為伴時,溪流確實能給他們以不尋常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