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當前以革命現實主義為主流的新時期文學中,革命現實主義作品表現出強大的開掘力。它不回避矛盾,而是勇于在錯綜復雜的真實的矛盾描寫中,著力挖掘人物的意志力,向上力,追求力。不少成功的典型人物身上都閃耀著革命理想的光輝。
《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的作者給我們展現了三年困難時期,由于極“左”思潮造成的農村生活的痛苦真實。大隊書記李銅鐘面對全村老少斷糧七夭,命在旦夕的嚴峻考驗,將個人安危置于腦后,率領群眾從國庫“借來”救命糧,最后獻出了自己的主命。他心中裝的是千百群眾的身家性命,身上閃耀著將自己的一切獻給群眾的共產主義精神。這難道不正是一個共產主義者崇高理想的實踐嗎?此外,還要看到,理想和現實既是矛盾的又是可以對立地統(tǒng)一起來的。由于舊制度下的理想和現實的尖銳對立,造成了舊時代的文學中,或主要屬于現實主義一類,或主要屬于浪漫主義一類。但是到了社會主義時代,理想和現實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在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創(chuàng)作者身上,是可以統(tǒng)一起來的,因此,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可以統(tǒng)一起來。
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革命的“兩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在理論的規(guī)定_上正是要求在創(chuàng)作中把革命理想和革命現實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在革命發(fā)展中去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描繪現實及其發(fā)展趨勢,塑造藝術形象。在革命的“兩結合”創(chuàng)作方法指導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優(yōu)秀作品,革命的理想既不是英雄人物的幾句豪言壯語,也不是令人神往的奇麗幻境,而是鮮明而濃烈地融化于現實的革命發(fā)展的藝術描繪之中。例如,高爾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從俄國一九0五年革命的失敗中看到了革命必然勝利的發(fā)展趨勢,從自發(fā)的工人斗爭的失敗中,看到了這些斗爭一經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必然會造就出千百萬無產階級的自覺戰(zhàn)士。
他在《母親》中,將這種對生活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通過巴威爾和尼洛夫娜等典型形象的塑造體現了出來?!赌赣H》中表現出的革命高潮必將到來,千百萬自覺的無產階級戰(zhàn)士必將出現的革命理想,主要不在于巴威爾的法庭演說,而在于對巴威爾等革命者所表現出來的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描寫中,在于對母親等革命群眾一步步覺醒的描寫中?!都t旗譜》、《紅巖》、《喬廠長上任記》、《高山下的花環(huán)》等優(yōu)秀作品都有這種表現革命理想的特點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