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燃緝毒宣傳大片《湄公河行動》觀后感
電影《湄公河行動》是根據5年前發生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五年的時間足以讓普通人忘記很多事情,可是這部電影卻活生生的提醒著我們,祖國不會忘記任何一位公民。
2024超燃緝毒宣傳大片《湄公河行動》觀后感一:
曾幾何時,中國電影一旦搭上“主旋律”三字,注定要變眾矢之的。《湄公河行動》能憑自身實力成功突圍,實乃吐氣揚眉。作為一部國慶獻禮,不少人心甘情愿為其埋單,算是電影市場的一記強心針,就如去年的《尋龍訣》。興許之于好萊塢,難卸行貨水準。但國內尚處混沌的電影體系,猶如嗷嗷待哺的雛鳥,最缺技藝純熟的行貨推動,又憑何不珍惜這種立群之鶴,特別是在周邊國家層出不窮的佳作沖擊下。至少就類型片而言,《湄公河行動》完全可比肩被過譽的《釜山行》,同級較量下,叫唱衰國產片的人緘舌閉口,無疑為中國電影扳回一城。
反派同樣是基于真實人物,考慮到電影敘事空間不及兩季《毒梟》,未曾指望該片復制埃斯科巴之氣焰,但林超賢對金三角大毒梟糯康的刻畫仍遠低于我的期待值,距爾冬升《門徒》都遜色不少。林超賢僅拍出糯康的毒辣,卻照舊免不了拉低智商之嫌,如同《復仇者聯盟2》里的奧創,之所以能和正義一方勢均力敵,全因人數占據優勢。不過通過弱化糯康,大大降低了劇情發展至三方角力的難度。至于涉案的第三方,糯康背后的“老板”,片中沒有言明是誰,看似暗指泰國軍方,從他們全副武裝的軍備便可知一二。歸根結底,真實的湄公河慘案牽扯多國,探究起來錯綜復雜,改編時定要做出相應的取舍,這已經是在審查制度下所做出的最大程度還原了。
簡化刑偵流程及政治信息,等于過濾了敏感素材,更能明確主線,換取剛好的電影結構。故與單純的軍旅片《戰狼》不同,香港的警片依然是《湄公河行動》的魂,比方說活捉糯康實為捍衛中國法律不啻于《寒戰》樹立的香港法治精神,而高剛假扮買毒品的富商則與《毒戰》異曲同工。其余像營救、追車、臥底、線人、談判等經典元素屢見不鮮,無非是把舞臺轉換到“主旋律”上,本質未變,娛樂效果不減。也因此有人吐槽該片藝術性差之同題材的《邊境殺手》,我卻難接受其甚是拖沓的繁瑣鋪設,只為設計與眾不同的切入點,不惜消耗節奏來感渲染令人昏昏欲睡的冷峻氣氛,欲蓋彌彰了原本乏善可陳聊的復仇故事。商業片唯求張本繼末便夠,《湄公河行動》并無羅杰·迪金斯的攝影加分,剪輯、特效又中規中矩,搭配單調乏味的配樂,再學人家故弄玄虛,無疑自取其辱。換言之,《湄公河行動》的制勝點正在于風格明快,節奏緊湊,故事張力套用了規范的動作片節拍,即《勇闖奪命島》般的線性套路。用松弛有度形容,其實全片松少弛多,有時甚至三段動作戲串聯在一起,跟蹤戲挑起肉搏戰后緊接商場槍戰,好在回落點即文戲的穿插大都恰到好處,而其中娃娃兵拿命對賭,方新武復仇抉擇等情節,又充分調動了觀眾情緒,扣人心弦。
好的商業之作正帶著一種“輸出”魔力,可作弘揚正能量的突破口,真正為觀眾喜聞樂見,才能扎根于人心擊退種種洪水猛獸,迎來明智的醒覺,樹立正確價值觀——堅決抵制病民害國的毒品是每個人的己任,所有作惡多端的毒販必該遭制裁,而所有奔波前線緝毒的警察更該值得歌頌。
2024超燃緝毒宣傳大片《湄公河行動》觀后感二:
2024年10月5日,“湄公河慘案”五周年祭。晚上,一個人跑到影院刷了《湄公河行動》,第二遍。巨幕廳,幾百個座位,爆滿。一直看到最后,影院的燈亮了,身邊的人走了,我站在那里看著字幕上出現13位遇害同胞的名字,看著字幕旁滾動著的照片:對親人同胞的悼念,對殘忍毒販的`抓捕,對慘案兇手的審判……這些真實的畫面記刻著五年以來的悲痛和力量、決心和堅持。“絕不放過你”,是國家對國土和國民安全的有力維護,“以武制武”的魄力和能力;“絕不放過你”,是警察對職責和真相的堅定信仰,不惜犧牲的追查和抓捕。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到“犯我國民者,雖遠必誅”,感受到的是日益強大的祖國和身為國民的安全感。電影里的警察硬漢、激烈槍戰,不必說,親臨觀賞最好,不會說,反正軍迷都點贊,只根據兩次觀影體驗多說一句,有巨幕就別看普通的了。
作為一個事事要想孩子的母親、一個天天和學生打交道的老師,不可避免,為電影中同齡孩子的不同生活唏噓不已。一邊是被毒梟、毒品控制的“娃娃兵”,一臉病態的可憐,對待生命的冷漠,舉槍射擊的淡定,充當炸彈的無畏,每一個鏡頭都直逼人心,除了身形,看不到半點兒“兒童”的影子,生命輕賤,搖搖欲墜;另一邊是幸福、平安中生活的小女孩,時而扮成可愛貓咪討人喜愛,時而化作復活節“小鬼”嚇唬老爸,天真調皮中透露著歲月靜好,雖然身為緝毒警的爸爸不在身邊(離婚了,對孩子是不是也是一種保護?)。是百般呵護,還是極盡摧殘,是種下善的種子,還是埋下惡的禍根,不同的選擇長成了不同的“兒童”,小女孩或者“娃娃兵”,只是這選擇往往身不由己。看到了毒品泛濫成災的危害、恐怖主義的滅絕人性,也明白了所謂的茁壯成長,在于父母的守護、養育,也離不開國家的安寧、強大。
和去年看過的一部《解救吾先生》有些類似的是,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因而結局幾乎沒有更大懸念,這部片子涉及更廣,故事講得好,還巧妙地避過了不可言說的種種,令人佩服,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就不怕劇透,不怕刷兩遍。對我來說第二次除了同樣被感動、震撼之外,更發現或是看懂了不少細節,比如方新武追捕、擊斃毒販刑登時用的槍彈,比如從未出場、只出現在別人口中的影射現實的“Boss”,再比如為什么反復強調對那些兇手一定要“活捉”……網友們扒出了更多的細節,并據此認定了這部影片的誠意與良心。 并沒有完美之說,但如果“主旋律”都是如此“成色”,相信會少很多抵觸和諷刺,會留下更多感動和感染。與電影無關的一點小小遺憾,兩次觀影,種種原因,都沒能和我家警察蜀黍同往。
不管是趕上檔期去影院,還是下線以后在家看,都要再陪他刷一遍,聽聽曾經也在禁毒戰線工作的他會有怎樣的觀后感。
超硬氣的正能量國產片《湄公河行動》觀后感
《湄公河行動》可以說是一部真正意義上讓荷爾蒙爆裂的真實又火爆的中國反恐大片。下面是超硬氣的正能量國產片《湄公河行動》觀后感范文,快來圍觀吧。
超硬氣的正能量國產片《湄公河行動》觀后感一:
10月9日,二刷《湄公河》達成。
這是我近幾年來第二次二刷的片子,第一次是《大圣歸來》,刷了三遍,至于這部,我會不會三刷還是個未知。
說實話,其實并不是很喜歡看所謂的“主旋律電影”,不是說不愛國,只是不喜歡被套路。很早之前,看過《士兵突擊》,應該是我看過的第一部與特種兵有關的電視劇,后來的《我是特種兵》也拍得還不錯,再后來,這一系列的電視劇就落到了同一個套路里:被拖去當兵的菜鳥男主或女主,因某項特質被特種兵隊長看中,然后接受特種兵選拔,經歷各種磨難進入特種部隊,再然后就是各種做任務解救人質,中間一定會遇到反派大boss,最后大boss被捕或被擊斃,特種部隊會死一個高層或者隊長,以證明戰爭的殘酷性,證明國家公仆的不容易。
每次看到這種劇情都忍不住發笑。我們當然知道軍人警察的辛苦不易,也知道中國日益強大的背后,其實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奉獻甚至犧牲,所以這種騙鬼的劇情能不能pass掉啊,打敵人的時候子彈永遠都打不完,敵人槍法永遠差勁到死,主角永遠一槍爆頭,動不動就扔個雷出來炸成西蘭花……我不是軍事迷,但是從普通劇情上已經這么多bug了,真正的軍事迷看見武器估計會哭出來吧。所以這種槽點滿滿的劇可不可以禁掉啊。愛國教育真的不是這么玩兒的啊喂。
其實我們這個國家經歷了五千多年,尤其是近現代磨難重重,這些東西我們沒有辦法逃避和掩飾。歷史本來就是需要銘記的。滿清末期我們就是因為弱,所以才會有八國聯軍入侵,火燒圓明園。抗日戰爭時期我們也是因為國力不夠強,武器裝備不先進,所以打仗只能靠人去頂,畢竟中國人比日本人多這么多,但是真的是沒有辦法才會使用這種“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辦法。所以抗日戰爭能夠勝利也并不想抗日神劇里那樣:日本人都像傻子一樣被國共兩黨耍的團團轉,戰爭堅持到最后我們幾十人甚至十幾個人全殲敵軍幾百人。如果現實真的是這樣,抗日戰爭又怎么會打了八年這么久。現實中很多戰爭死守陣地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或是為了給大部隊撤離的時間,又或是為了掩護普通百姓,所以就算打到最后一個人也要守,因為他們是這個國家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他們不能退。
所以哪里有這么多的英雄呢,很多人其實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他們也都是普通人,但是他們對于這個國家來說,在那個困難重重的年代里,他們就是英雄。誠然,這個時代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因為和平,所以更應該記得和平來之不易。但是英雄不能被妖魔化,因為守住我們國家的英雄們,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普通人,不是隔壁美帝的超級英雄無所不能。他們會受傷,會犧牲,不是所謂的“子彈叢中過,片彈不沾身”,他們也有無奈,有哀傷,但是他們必須堅持,就算身死,也要守住國家的'土地和尊嚴。正是因為普通人的這種選擇,才值得我們感動和敬畏。
所以所謂的“主旋律”真的不用刻意美化和夸大,切切實實的把戰士警察的日常拍出來,就足以感動很多人了。至少這一點上,《湄公河》做到了,這也是為什么這部片子可以逆襲的原因。
片子中的每一個緝毒警都是普通人,高剛看著女兒的視頻笑的慈愛,一句“我離婚了,孩子跟她媽住”卻無比心酸,因為離開,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方新武抓到害死他女朋友的犯人,沒有喊出那句“要讓你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是選擇一槍爆頭,讓犯人用和他女友同樣的死法,祭奠自己這么多年的堅持,但他同樣是掙扎與痛苦的;他們生氣的時候會互飆臟話,審毒販的時候會以暴制暴。。。。。。不同于以往人民警察偉光正的形象,他們會有掙扎,也會有暴怒,不可置信,甚至害怕惶恐這些情緒,我們雖然稱他們是國家機器,但畢竟,他們也是普通人。他們不是圣母,也不是萬能的,所以行動會有失敗,行動中會有受傷甚至犧牲,但就算千難萬險,也要把毒販活著帶回中國受審,因為十三個無辜生命的清白,大國的國威,比他們的生命更重要。哪怕他們犧牲后,墓碑上甚至不能刻下姓名。
也正是因為這些普通人的信念與堅持,我們才能站在陽光下迎接每一天新的開始,不用遭受毒品與戰爭的困擾,安然的長大。所以謝謝你們啊,每一個放棄內心的掙扎,堅持在前線的普通人。你們才是這個歷經磨難的國家里,足以感動我們的存在。
超硬氣的正能量國產片《湄公河行動》觀后感二:
驚到我的第一幕是方新宇刑訊那個人,在他的腿上割了一道。覺得特別殘忍,這個世界上,確實有陽光找不到的地方,不同的規則適用于不同的地方,從影片的種種可以看出在那個黑暗的世界把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演繹的淋漓盡致。壞人不是一直做壞事,好人臉上沒有字。因為之前看過這一題材的書,許多畫面都似曾相識,呈現在大熒幕上還是直戳人心窩。在那一個遙遠的地方,尋常人的不可想象、某些人無可避免的直面,很多人的日常。
關于湄公河慘案,當時新聞報道漫天,隱約記得有這么回事兒,卻沒想到短短的新聞背后有這么多人付出了那么大的代價,想想自己想法也是搞笑,毒販怎么會覺得自己做錯事情乖乖束手就擒?影片中關于國家關系、國際政治、國家內政方面,我知之甚少。只是,說到底,沖突不過是一方既得利益受到威脅而對此采取的行動,和平是各方力量的平衡與拖鞋,而“戰爭”在這地球上從未停止。
“毒品”離我們遙遠么?我想起幼時在長途火車車廂連接處拿著針管在小臂相互注射的青年男女;蹲在火爐邊吞云吐霧的壯年勞力。聽說苗苗鄰居搬家時遺落的針筒被小孩子撿回來玩,鄰居是個有七歲小孩的媽媽,后來因殺人入獄。上學期法學老師說的:“這兩年人們不知道是因為有錢了還是沿海南方打擊嚴了,呼包鄂地區現在也是毒品泛濫。”毒品離我們遠么?想起參加禁毒大賽的題庫,毒品一次成癮,千萬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自制力。
這種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片子,看的人心里堵得慌。“它的每一個鏡頭都在提醒你我,熒幕后面連接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這是宇哥昨天看完后發的票圈,配圖是小孩賭博拿槍指著自己的畫面。這些孩子不是出廠就是壞的,只是他們從小所在的環境就是這樣,他們被毒品控制著,也許他們不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在做什么,好像拉開手榴彈的保險就跟丟手絹一樣,但是他們確實被改變了人生軌跡。影片里要說演的自然,我服非亞裔的演員,尤其是這些小孩子,看得人一陣揪心。他們為什么成了這樣?那個國家究竟是怎樣的?
我們做不到人人平等,甚至連縮小這種差距都做不到。固有的上層不會滿意(容忍)任何變化,權力(特權)是那么美好、讓人沉醉。于是一個頭死了會有另一個,都沉醉在“這里我是王”里。最無力、最無辜的還是普通百姓或者是底層的一些人,那十三名船員、那些被砍了手腳的人們,他們的人生軌跡因為另一些人的“一時興起”或“蓄謀已久”而被改變,他們卻無力反抗,采取有效的行動捍衛自己的權利。權力讓人沉迷,能讓人受盡委屈也只能如此。
看完之后還有就是感激投胎的自己,落到了“中國”。雖說中國的人權問題一直被國際社會說事兒,但是西方國家就像他們宣稱的那么好嗎?所有有青少年的西方校園影片里,都或多或少會出現“奇葩”被孤立被“整”的情節,比如《暮光之城》里女主剛轉學過去,比如《第六感》小男主遭遇的不公平對待,我并不覺得那樣的校園充滿著“自由”“和諧”,“法律”和“權威”也不能給我應有的庇護。國情不同,行為不同,包容度的方面和度不同,相同的語言環境容易相互理解。
影片中出現的佛像與拿金槍的糯卡的窮兇極惡出現在一個畫面里,普遍信奉佛教的地方,這些人燒著香,抹著槍上的血,“神啊,我自深淵向你哭喊。”可你是否從未庇佑?現世要讓人多難以承受,才要一個虛幻的世界自我安慰?想起印度的種姓制度,都信奉佛教,姓氏決定地位,地位低說明你上輩子干了壞事,可是,權力越大能影響到的人越多,壞起來就更壞,神的好壞,是不是也是某些人意志的固化?
現實是復雜的,緝毒警和與毒販做斗爭的人們他們面臨的情況更復雜兇險。電影有“主角不死”,現實卻不是次次庇佑帶有英雄光環的人們。“英雄”的光環不需要我們賦予,因為那是他們的工作,是他們的選擇,是他們的使命。無數的邊防軍人、數不清的方新宇,他們編織的安全網,保護著我們每個人。我是軍癡,覺得青年穿上軍裝簡直帥到不行。但是在迷彩下,他們也是人,也是血肉之軀。以前覺得他們帶著圣光,現在卻帶著心疼。誠然,養兵千日的投入是很大,也不是所有的兵都會上“戰場”,但是,確實,當需要有人犧牲時,出現的必然他們。軍裝就意味著犧牲。影片里“神兵天將”的功夫也不是一朝一夕練出來的,熒幕上的“好看”是他們背后的艱辛。方新宇帥到不合格,身懷絕技總要深藏不露,不能突出到讓人一眼記住。環境不同規則不同,這些年越來越多的這類型的影片,讓我有點不成熟的小想法,他們就這么演出來,犯罪分子不會長一智?披露出來的永遠是冰山一角。
國家,是依靠,是指望。想起看過的小說,放出去的人(比如方新宇)都是與自己的上級單線聯系,組織信不信任個人,組織什么時候會舍棄個人,個人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做的事情,不能暴露,沒有軍功章,可能不會有人理解,你的父母只能當你死了。這是小說里的情節,我不能不相信,確實有人做著這樣的犧牲。電影里,糯卡說了一句話,“反正不是第一次有中國人死在湄公河上。”,為什么這次會這么大動作?之前發生的事情是怎么處理的?這次是在什么背景下國家決定采取行動?為這十三個人討回公道?還是還有更大的意圖?
崇高背后也許是赤裸的簡單,一個社會的運轉一個國家的建立太復雜了,總是想起金字塔分布,決定規則的總是塔尖的人,延續、運轉、弄于掌上?犧牲的為什么要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