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當(dāng)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蝴蝶泉邊蝴蝶會的讀后感篇一
苦,才是生活!
看懂后你將少走3—5年的彎路
如果你學(xué)不會拒絕,那你就是個壞人
再大的夢想都不算大,再小的人都不算小
你的問題在于,對自己用心太少,對別人用力太多
蟬是一個苦心孤詣的布道者。它居住在樹的高處,林的深處,看得到月缺月圓,感受得到風(fēng)來雨去。
面對這個有缺陷的世界,蟬的風(fēng)度令人動容。它在黑暗泥土下苦熬的時間是漫長的數(shù)年,在枝頭鳴叫的日子不過是短短數(shù)周,但它那樣快樂開懷,那樣心無芥蒂。蟬才是功力深厚的禪者,它的哲學(xué)精髓是知缺兩個字。
知,右邊是口,左邊是一支箭,只有了解信息,掌握規(guī)律,才能像射出的箭那樣脫口而出。缺,本意是罐子被打破,引申為欠缺和遺憾,是圓滿的反義詞。
缺是世界的常態(tài),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應(yīng)有的.態(tài)度是知缺、容缺。知缺,就是承認(rèn)世界的不完美。不滿意,就努力去改變。努力了仍舊無法改變的,就當(dāng)成生命長路上的鄰居與伙伴。永遠(yuǎn)不要消沉抱怨,更不要破罐子破摔。
蟬,最沒有理由快樂,但它最快樂,這就是知缺的哲學(xué)態(tài)度所迸發(fā)出來的生命禪意。
-->
蝴蝶泉邊蝴蝶會的讀后感篇二
1. 學(xué)佛就是在學(xué)做人而已。
2.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3. 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么?我們活著為了什么?
4.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zhí),遠(yuǎn)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勇于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diào)整自己的缺點。
5. 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6. 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7. 學(xué)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dāng)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8. 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9. 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zhí)著心。
10. 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夸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蝴蝶泉邊蝴蝶會的讀后感篇三
今天小編分享兩篇不一樣的哲理故事,為什么不一樣呢?那是因為牽扯上佛學(xué)。小編相信各位讀者會非常喜歡,因為這兩篇佛學(xué)哲理故事對您以后的人生都會有莫大的幫助。
某日,坦山和尚友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著大雨。
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著綢布衣裳和絲質(zhì)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后又繼續(xù)趕路。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第一個老婆伶俐可愛,整天作陪,寸步不離;第二個老婆是搶來的,是個大美人;第三個老婆,沉溺于生活瑣事,讓他過著安定的生活;第四個老婆工作勤奮,東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記了她的存在。
第四個老婆說:“既然我是你的老婆,無論你到哪里我都跟著你。”
于是商人帶著第四個老婆開始了旅行!
最后,釋迦牟尼說:“各位,這個商人是誰呢?就是你們自己。”
在這則故事里,第一個老婆是指肉體,死后還是要與自己分開的;第二個老婆是指財產(chǎn),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第三個老婆是指自己妻子,活時兩個相依為命,死后還是要分道揚鑣;第四個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們時常忘記它的存在,但它卻永遠(yuǎn)陪伴著自己。
蝴蝶泉邊蝴蝶會的讀后感篇四
此經(jīng)典雖是人人皆知,但要真正領(lǐng)悟,又非易事,試看古今中外之人,或為名所惑,或為利所動,或為官而奔波,或為愛情而苦惱。把名、利、祿、情,視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卻不知人生最大的財富只是自身的健康。記得有篇小說寫一個愛財如命的財迷,進(jìn)了一座黃金山,山內(nèi)皆是黃金珠寶,大喜若狂。但因貪得無厭,終于陷入黃金山而無法出來,于是黃金山中留下幾根白骨,豈不悲哉?由此可見,健康是最寶貴的,也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如果一個人想通了這一點。
嫉妒是人生最容易碰到的事,李斯因嫉妒同學(xué)韓非的才能,向秦王進(jìn)讒言而致韓非死在獄中;龐涓因嫉妒孫臏的學(xué)識超過自己,用毒計陷害孫臏,使孫臏致殘。如以佛家妙語悟之,李斯、龐涓都是極可憐的人,他們縱然陰謀得逞于一時,但最后都不得善終。嫉妒是一種病,患嫉妒病的人,一生都不得安寧。他們今天害怕某人超過自己,明天又擔(dān)心某人走在他前頭,他終日生活在一種可憐的病態(tài)之中;相反,歷史上真正功成名就的人,都以嫉妒為可恥。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lǐng)袖,他當(dāng)年識拔后生蘇東坡,有人便對歐陽修說:“蘇東坡才情極富,若公識拔此人,只怕十年之后,天下人只知蘇東坡而不知歐陽修。”但歐陽修一笑了之,依舊提拔蘇東坡。后人更加崇敬歐陽修。蘇東坡脫穎而出后,更是感恩在心,他為歐陽修寫的悼文,名動千古。
此話最為重要。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敵人,如流氓、無賴、小人,此等衣冠禽獸之徒可惡之極,但看穿了,也無非是一堆垃圾。人最大的敵人,還是人自己。一個人能戰(zhàn)勝自己,也就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了。怕的是自己患了病,茫然不知,處事猶豫不決,或過高地估價自己,由此而自大;或過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一旦戰(zhàn)勝自己,也就在思想上有了一個飛躍,人生會打開新的一頁。
。
一個人在處世中,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肚量。對于人生道路上的鮮花、鼓掌,有處世經(jīng)驗的人大都能等閑視之,屢經(jīng)風(fēng)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對于坎坷與泥濘,能以平常心視之,就非容易。大的挫折與大的災(zāi)難,能不為之所動,能坦然承受之,這就是一種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為樂事,這便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既來之,則安之,便是一種超脫,但這種超脫又需多年磨練才能養(yǎng)成。拿得起,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
僅以上四條佛家妙語,我以為足夠每個人受用終生。歸納起來說,便是擁有健康、拋棄嫉妒、戰(zhàn)勝自己、腳踏實地。這樣做人,便不會有煩惱,不會疾病滋生。人的疾病,既有病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的,后者對人的健康更為重要。心理上有了承受逆境的能力,有了病,也能正確對待,坦然處之,變有病為無病。佛家妙語,精誠之言,給我們凡夫俗子多少可貴的啟示呀!
蝴蝶泉邊蝴蝶會的讀后感篇五
佛說:只有面對現(xiàn)實,你才能超越現(xiàn)實。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佛學(xué)
經(jīng)典語錄
,希望你喜歡。1)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xué)的。有德自然香。
2) 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
3) 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4) 逆境是成長必經(jīng)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
生命
就會日漸的茁壯。5) 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6) 能為別人設(shè)想的人,永遠(yuǎn)不寂寞。
7) 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zhǔn)確般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8)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9)
時間
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10)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yán)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1) 永遠(yuǎn)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2) 人不是壞的,只是習(xí)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xí)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3)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4) 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5) 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yuǎn)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yuǎn)被贊嘆的人。當(dāng)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dāng)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dāng)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不被批評的。
7) 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8) 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9) 所有的病患,醫(yī)生最難治,所有的眾生,自以為是的人最難渡。
10) 一匹驢,吃再好的草,也不會成為一匹俊馬。用執(zhí)著和分別心去修行,再大的精進(jìn),也不會成佛。
11)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12) 雖然你討厭一個人,但卻又能發(fā)覺他的優(yōu)點好處,像這樣子有修養(yǎng)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13)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14) 當(dāng)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15) 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16) 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布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一種布施。
17) 內(nèi)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18) 默默的關(guān)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19) 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tài)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20) 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無限的容忍。
1) 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jīng)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2) 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fā)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
人生
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4) 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
幸福
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沒有別的了。5) 如果你能每天吶喊二十一遍“我用不著為這一點小事而煩惱”,你會發(fā)現(xiàn),你心里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試試看,很管用的。
6) 誠實的面對你內(nèi)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7) 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么,所以請不要抱怨。
8) 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yōu)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yǎng)。
9) 無事莫把閑話聊,是非往往閑話生。
10) 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11) 廣結(jié)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12) 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13) 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yán)你自己。
14)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15) 仇恨永遠(yuǎn)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16) 你認(rèn)命比抱怨還要好,對于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rèn)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17) 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9) 學(xué)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dāng)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20) 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21) 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zhí)著心。
22) 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夸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23) 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25)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zhí)著心通通放下。
26) 如果你真的愛他,那么你必須容忍他部份的缺點。
27) 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28) 大多數(shù)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29) 如果你自己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來,才會進(jìn)步。就是明明是你對,你也要向他人求懺悔,那就是修行了。
30) 當(dāng)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fā)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
蝴蝶泉邊蝴蝶會的讀后感篇六
在中國,很多人都信佛,即使不是佛教的教徒,也會耳濡目染,然后潛移默化地接受很多佛學(xué)里的人生哲學(xué),我本人也是如此。
以下的10句話,是佛家十大經(jīng)典禪語:
1、一切皆為虛幻。
2、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7、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8、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0、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一、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jīng):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dāng)作如是觀。
對于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yuǎn)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象,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jié)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于生活:如果人不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物質(zhì)名利,就不會被物質(zhì)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fēng)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二、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zhí)著,進(jìn)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tài)!“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么多經(jīng)書,這么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zhí)著于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jīng)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jīng)》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zhí)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zhí)取而不放。 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xiàn)象,是人們虛妄產(chǎn)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rèn)識到事物的現(xiàn)象,認(rèn)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chǎn)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guān)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yīng),善惡循環(huán)。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chǔ)。
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于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guī)避風(fēng)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yīng)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出自《華嚴(yán)經(jīng)》: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并不出自佛經(jīng),而是出自一個故事。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
萬發(fā)緣生,皆系緣分! 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年齡越長,對于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rèn)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dǎo)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dǎo)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dǎo)向內(nèi)心世界。 佛家認(rèn)為,境由心生。內(nèi)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蝴蝶泉邊蝴蝶會的讀后感篇七
1、佛言:夫為道者,如被干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dāng)遠(yuǎn)之。
2、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剎那剎那的催人老。
3、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處問長安。
4、羅衣偏罩膿血囊,錦被悉遮屎尿桶。
5、有憎愛心,就有煩惱;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6、我觀是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
7、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頭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8、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凈,日月常明,只為云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fēng)吹散,卷盡云霧,萬像森羅,一時皆現(xiàn)。
9、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yè)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
10、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11、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
12、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13、彌陀好念,勿虛彼國之金臺;閻老無情,莫惹他家之鐵棒。
14、諸余罪中,殺業(yè)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15、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17、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
18、緣起法身偈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19、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20、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1、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22、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23、一切皆為虛幻。
24、芙蓉白面,須知帶肉骷髏;美貌紅妝,不過蒙衣漏廁。
25、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26、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27、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xué),除貪嗔癡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
28、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世間過,即非真修者。
29、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于濁世,當(dāng)如蓮華,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30、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31、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32、我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33、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34、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35、聲在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36、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37、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聞,那知因果理徹,如影隨形,如響斯應(yīng),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zé)o憂喜。當(dāng)知現(xiàn)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
38、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9、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40、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41、不可說,不可說。
43、菩提并無樹,明鏡亦無臺,世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44、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無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5、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鐵圍山外蓮花國,掣斷情韁始放行。
46、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
47、剎那便是永恒。
48、且破心頭一點癡 ,十方何處不加持,圓明佛眼常相照,只是當(dāng)人不自知。
49、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0、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51、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52、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fù)如來不負(fù)卿。
53、見色起淫心,報之在妻女。
54、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55、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fù)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dāng)觀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56、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之捷徑;日日耽酒食肉,無非種地獄之深根。
57、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58、若信愿堅固,臨終一念十念,亦決得生。若無信愿,縱將名號持之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59、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60、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6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2、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63、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dāng),無有代者。
64、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65、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
66、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67、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68、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
69、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70、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71、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72、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73、毗婆尸佛偈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74、生日又云母難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壽慶賀。
75、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76、修行用功,貴在一心。
77、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78、佛言:當(dāng)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79、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fù)諸三有。
80、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81、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82、華嚴(yán)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廣嘆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dāng)知之。
83、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84、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
85、世尊所說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也是為了你我的貪嗔癡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貪欲,抱定慈悲喜舍,實行六度萬行,打破愚迷邪癡,圓滿智慧德相,莊嚴(yán)功德法身。若能依此處世為人,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了。
86、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于生死。
87、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88、精進(jìn)勇猛,有大愿力,難的會變?yōu)橐住J枭⒎乓荩朴坪龊觯椎囊沧優(yōu)殡y。
89、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
90、過去心不可得 現(xiàn)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91、報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須當(dāng)戒淫欲。淫欲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
92、佛菩薩雖修六度萬行,廣作佛事,但視同夢幻,心無住著,遠(yuǎn)離諸相;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無修而修,修即無修,終日度生,終日無度。
94、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xué)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95、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
96、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善。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shù)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97、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98、因為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欲所迷,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所以沉淪苦海。
99、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00、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102、七佛通誡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蝴蝶泉邊蝴蝶會的讀后感篇八
2.惡言罵詈,僑陵蔑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法句經(jīng)》
3.遜言順辭,尊敬于人,棄給忍惡,疾怨自滅。——《法句經(jīng)》
4.緩急別友,戰(zhàn)斗見勇,議論知明,谷貴說仁。——《佛說孛經(jīng)》
5.慮而后言,辭不強梁,法說義說,言而莫違。——《法句經(jīng)》
6.而趨向于佛性的完成。——印順《妙云集·佛在人間》
7.察友在為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在說。——《法句經(jī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