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三國演義第十二章讀后感篇一
人人都曉四名著,今日我來說一個。朋友們,今天我與大家一起來說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長篇歷史小說。這部小說寫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的故事,書中塑造的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戶曉。
讀完這本名著,我就不由想起我聽說過的一件是:諸葛亮并不是天生就神機妙算的,可既然不是天生的聰慧,那諸葛亮為什么會如此聰慧呢?我想我不說,你就已經猜到了。其實,諸葛亮靠的就是平時多看一些有用的書籍,并把知識積累起來,這樣日積月累,他就自然分外聰慧嘍!
《三國演義》中,乃聰慧之人——諸葛亮,乃更妙之人——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他的著作,是他寫的如此精彩,讓我們看了都絕口稱贊,是他寫的如此精彩,讓我們體會到諸葛亮是多么聰明,是他寫的如此精彩,讓我們又多了一好看的書。如果沒有羅貫中寫的這本《三國演義》,我們這些后代就不會了解到那時的事情。我們最應該感謝這位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是他讓我們知道了三國時期的事件。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寶貴的書,讓我明白了:從小就應該多看書,多了解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這樣我們就也能像諸葛亮一樣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希望你們也能看一看。
三國演義第十二章讀后感篇二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回回精彩無比。不管是“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還是“草船借箭”,都讓我拍手稱好。
其中,諸葛亮的形象更是打動了我。在諸葛亮三氣周公瑾時,周瑜才智出眾,但因為心胸狹小而氣絕身亡。這告誡我們做人不能心胸狹小,不能瞧不起人,如果想方設法害人,自己也不會有好下場的。
孔明先生是短暫的,他為蜀漢基業奉獻出了多少力量,還沒有享受一下榮華富貴便去世了,多么好的一位軍師,我應該向他學習。我們雖然沒有孔明的頭腦,但我應該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我愿意以諸葛亮為志,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三國演義第十二章讀后感篇三
每當我看到這首詞的時候,我就想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
三國,一個英雄薈萃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誕生了關羽,曹操,劉備,趙云等英雄人物,他們都做出了一番作為。在這些英雄豪杰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關羽了。溫酒斬華雄,顯示了關羽的勇猛;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護二嫂,顯示了關羽的忠心;華容道義釋曹操,顯示了關羽的仁義;下棋刮骨療毒,顯示了關羽的堅毅。關羽的這些品德,都是值得我好好學習的。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要像關羽一樣面對困難,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毫不退縮;面對失敗,毫不氣餒。
三國,一個文采飛揚的時代。前有陳琳的《為袁紹木敫豫州文》,后有曹植的《洛神賦》;既有“對酒當歌,人生凡何”的豪邁,又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尤以諸葛亮的《出師表》《誡子書》更是千古流傳。諸葛亮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改革家。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支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這些故事都讓人蕩氣回腸。
這些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這么多優秀的文章,這些詩詞歌賦有的描繪優美的景色;有的表達自己此時的心情;有的激勵自己,激勵他人。在學習欣賞這些文章的同時,我也要加強自身的文學素養,提高自己的文學水平。
《三國演義》這本書真好看,每一次看完我都回味無窮。
三國演義第十二章讀后感篇四
《三國演義》真乃一部大氣磅礴的好書!
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孫權、劉備。
《三國演義》中給曹操的評價著實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僅是賊,而且是國賊;諸如此類。但我不這么認為。
在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他說袁術是冢中枯骨,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說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說張繡、張魯、韓遂等人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種蔑視、一種霸氣,但讀到后面,這些話全部應驗,由此可見,曹操看人的眼光實在很準。他的武將李典、樂進、典韋、于禁、許褚等個個是猛將,全都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出生入死,為曹操打了無數的勝仗,成為曹軍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等人則幾乎全是北方最優秀的文臣、軍師,這些人中許多是從曹操的敵人那里過來的,由此可見曹操求賢若渴的程度無人能及,單從這方面說,他比劉備更占據人和。
小時候聽別人說曹操占盡了天時,看過書之后才懂,因為曹操在消滅袁紹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占據了北方(其他軍閥往往自相殘殺、兩敗俱傷),這樣他就有機會休養生息、恢復經濟,而且北方人口眾多,所以曹操的軍隊也得以迅速擴充至五十多萬,真是占盡了天時。
再說孫權,孫權相比于曹操、劉備,優勢在于他擁有父親、哥哥留給他的富饒的江南大地和眾多的賢臣良將。這使得他成為一個繼承者而非創業者,但繼承者絕不可無能,孫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他獨具慧眼,提拔了呂蒙、陸遜等一大批智勇雙全的將軍,不但奪回了荊州、還讓蜀國元氣大傷,成功坐穩了第二把交椅。我覺得孫權長人之處還在于他的韜光隱晦,他主動受魏文帝冊封為吳王,避免了與魏的再次戰爭,得以壯大實力。孫權占據地利又認真經營,使得吳國穩穩地成為三國之中最長壽的國家。
最后說說劉備,劉備起初就不斷遭遇戰爭,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兵將都少得可憐,占領益州后又丟了荊州,總之非常艱難,但劉備打著漢代宗室的旗號,依仗著諸葛亮、五虎上將等的鞠躬盡瘁,在紛亂的東漢也為自己謀得的一席之地。創立了蜀國,建國之后,蜀魏還是打個不停,他們拼的是消耗,但劉備忘了蜀國的經濟、軍事力量跟魏國差得太遠了,拼消耗怎能抵得過魏國?這就導致諸葛亮、姜維為此奮斗一生、無所進展。再加上個孬種皇帝劉禪,蜀國就這么完了!成為三國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實劉備可以讓關羽先撤出荊州修養生息、積累實力,鞏固孫劉聯盟,那樣歷史也許就要重寫了。
《三國演義》里蘊涵的東西太多了,這只是我對這三個人物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三國演義》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國家作為軍事教材,我以后還要不斷翻看、不斷發現他的價值。
三國演義第十二章讀后感篇五
千百年來,曹操都被大家認為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我心中他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梟雄。
他求賢若渴。大家都知道劉備是一個愛惜人才的人,曾三顧茅廬請了諸葛亮,其實曹操也有求賢若渴的一面。關羽投奔曹操后,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晏;上馬千金,下馬萬銀;三更時分,許攸投奔于他,他連鞋都顧不上穿,跑出帳外迎接;郭嘉逝后,他為失去這員猛將嚎啕大哭,并為他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喪禮。他在《短歌行》中也曾寫到過:“周公吐脯,天下歸心。”由此可見,他對人才的渴望和尊重。
曹操求賢若渴,但同時野心也很大。呂伯奢好心救下他后,他居然還將呂伯奢一家都殺了,還說:“寧叫天下人負我,不叫我負天下人。”還有曹操想要奪走周瑜的妻子:小喬。甚至還建好了一座銅雀臺,要等大、小喬入住。可惜最后因為周瑜和諸葛亮聯手來了一計火燒赤壁,曹操未能得逞。從這些就能看出曹操的野心勃勃,恨不得全天下都要歸他管。
曹操還是文學家。他的著作《步出夏門行》中,《觀滄海》和《龜雖壽》是最有名的。《觀滄海》是表達他胸懷天下的進取之心;而《龜雖壽》則是表達他老當益壯的豪邁情懷。
當我第一次看《三國演義》時,我覺得曹操是一個野心勃勃,從來都沒有做過好事,屢戰屢敗的人。可是當我又看了幾遍《三國演義》后,并閱讀了很多關于他的故事后,曹操在我心中的印象漸漸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