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生讀后感篇一
梁實秋的散文小品,取材平易,親切如話。他學識豐富,思路寬廣,旁征博引,收縱自如,能在一個題目之下,給人以充分的知識享受;加以天性幽默,文筆輕松,篇幅適中,簡潔明澈,自然成了讀者喜歡把玩的珍品。
梁實秋的《雅致人生》,自問世以后,重版多達50余次,創中國現代散文發行的最高紀錄。
《雅致人生》閑適的取材與筆調本身,使得該書具有極大的純粹性、自在性與超越性。
作為學者式散文,梁實秋小品有很強的藝術性。這些小品,取材平易,或是慣見的物事,如衣裳、狗、汽車、門鈴之類;或是慣常的行為,如握 手、生病、拜年、散步等等,令人易生親切之感。作者學識豐富,思維敏銳,旁征博引,收縱自如,往往能在一個題目之下,給人以充分的知識享受。加以天性幽默,文筆輕松,且篇幅不大,簡潔明澈,令人愛不釋手。如寫雨中雅舍:“細雨蒙蒙之際,雅舍奕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梀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如寫送行:“黯然魂銷者,別而已矣.”。他特別注意所調遣的文字幅度的長短和聲調的抑揚,故讀來,別有一種音樂美。
雅致,對于梁實秋來說,既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藝術風格。“紙上蒼生”,距之甚遠。世上的創造,有的全憑情懷,有的借以趣味。梁氏小品,實乃屬趣味烹調。這種風味,特別宜于美食家的享用。
人生讀后感篇二
一代大師王蒙,雖年逾七旬,但卻是“心兒不曾老”的老人,歷四年之功,以雄健的筆觸、淵博的文化修養、深邃的人生底蘊,去總結、回味、反思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感悟,去探索提示人生苦樂的大道至理,在自己的人生金秋為我們奉上了力作——《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這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書,是經歷曲折的經驗之書,也是給我們的啟示之書。筆者在細細品味、慢慢回味這本書后,感慨萬千。書中用雜文隨筆的藝術形式從各種角度感悟人生的藝術,詮釋道與德,誠與詐,智與愚,真與偽。談人生哲學,其實不容易。而王蒙卻從其歷盡滄桑之后道出了“無術、無謀、無名、無功”的真諦。作者完全充當了一個普通的人來分析,讓我們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敘述這些人生哲學時,沒有空洞的說教,也沒有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而是以親身經歷現身講法,一切從面對人生不可回避的實際問題闡述自己對生活的看法,真實的力量透徹紙背,發人深思。
王蒙先生14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歲寫出成名作《青春萬歲》。他的人生經歷過大起大落,走過了中國發生大變革的時期,嘗過酸甜苦辣種種人生滋味,而他依然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他的人生也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他將自己近70年人生經歷積淀下來的真實情感,經歷種種磨難而又超越苦難的人生經驗和感悟,在順境和逆境中的為人處世之道,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通過伴隨終身的孜孜不倦的學習成為學養豐富的人,談自己如何迎接人生的種種挑戰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而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學”的實質,卻是低調、寬容、學習、有為無為……說不上石破天驚,說不上深不見底。這些道理,沒有多少人完全不懂,但能體味頗深且付諸實踐者也確實不多。究其原因,說到底還是一個學習不夠、修養不到的問題。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學”為解決這個問題開了一劑良方:在逆境中,在幾乎什么事都做不成的條件下,你至少可以學習;在順境時,在一片頌揚聲中,你千萬不要忘了學習。將這劑良方換句話表達就是:學習不僅是謀生的技能,更是人生的享受。要說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學”有什么深奧,我想恰在于此。
正如本書前言中所說的“只有走過人生廣闊領土的人,才有資格談人生的真諦;只有滿懷坦誠的成功者,才會給我們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親歷過人生苦難的人,才能跳出苦難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憚躬耕實踐的人,才能講出人生的理性。”這段話我也是作為警句勉勵自己。王蒙作為一個領域中屈指可數的領導性人物,沒有夸夸其談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也沒有以經歷坎坷人生標榜自己的偉大,而是以非常謙卑的態度,以:我是學生來自居,強調學習是生命的主線。這讓我非常羞愧,雖然近幾年來我也為了工作看過很多類的書籍,卻沒有真正做到以讀書為樂,不知其所以為樂,也談不上學以致用。現在讀了此書方有豁然開朗之感,進一步提升了對讀書的認識。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學習,并不是讀書才是學習,一切經驗體驗都是學習。學習是一種不知不覺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你的老師。也許是一個政府官員,一個小商販,一個農民,甚至一個罪犯,你或者認為他們是庸俗低下的,但是,很可能他們身上會有某種閃光的東西,是你所不具備的。從他們身上我得到了知識,我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我是學生”并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話、大話,這是他平時實際生活的行為準則,又是對自己一生的客觀評價。書中,作者運用自己的生活經歷,佛學禪理,寓言故事等一些寓含哲理的寓言小品來闡述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知識改變了他的命運。在順境時,不斷的學習讓王蒙保持清醒的頭腦,即使有所建樹,也不自命精英,自我膨脹。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生都以謙卑的態度,在讀書中,生活中,把每個人當作老師,每個地方當作課堂,每個時間當作學期。在逆境中,不斷的學習給予他力量,自尊,快樂,生的希望。王蒙在上世紀那場浩劫中,也從未停止過對新知識的追求,充分利用發配邊疆16年時間讀了個“博士后”。“你可以不準我寫作,不準我吃肉……然而你無法禁止我學習。”越是逆境,越要沉下去,越要戒浮躁,越要踏踏實實。在逆境中學習,更要頂得住壓力,抗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對自己、對生活充滿信心,持之以恒,必將水滴石穿。
王蒙是譽滿天下的著名作家、詩人,卻以平等的心態在與讀者傾心交流,在娓娓而談中講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實。他絕不放棄人生的哲學睿智與理想境界,但亦絕不高談闊論,無論小事、大道,都說的是人生至理。這種細膩,周到的人生哲學就像大海卷起層層疊疊的浪花來擁抱著我們的思想靈魂。現在社會生活的瑣碎,工作的緊張,常使人感覺壓力巨大,精神緊繃。然而精神極度緊繃之后常感覺空虛無聊。而讀了這本書,正如一場及時雨驚醒我塵封已久的求知欲。感佩王蒙學習識見之余,我將重新調適自己的“精氣神”,多一些“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緊迫感,惜時敏學,在無為與有為之間成就自強不息的人生路。讀這本書,在你我的人生之旅中,在不斷創新的前進道路上,有一個信念的支撐,找一個傾訴的知己,寫就一個異彩紛呈的人生。
人生讀后感篇三
這本書故事很簡單,簡單但像是在讀一個童話故事一般,但就是因為太簡單,所以更偉大。
故事主人公叫做高加林,背景依舊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陜北農村,文革和大躍進已經過去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沒有普遍實行,保守的農村里依舊在搞生產隊,而高加林就是從農村里走出來的一個高中生。
他好讀書,熱愛文學,關心國事,文筆極好,卻沒有考上大學,所以只能留在當地做個教書先生。故事就從這里開始。
整個故事時間跨度不大,但也不緊湊,而短暫的光陰也會產生劇變,這就是人生。高加林起先是丟了教書先生的體面活兒,因為村干部的兒子頂了他的位,遭受此等打擊后,個把月活得跟個廢人一般,但愛慕他已久的農村姑娘巧珍把他拯救了出來,讓他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他們不理會巧珍父親的反對和村里人的閑言碎語,毅然決然地在一起了。這是第一個起落。
高加林當兵的叔父回鄉當了個大官兒,他的一個手下安排了高加林一個縣通訊記者的職務,給了高加林一個豪情潑墨揮灑才能的機會,他也因此離開了小農村,遠離了巧珍。而就在縣城任職期間,與高中老同學走得進了,兩人相談甚歡,有很多共同語言,雖然他們各自都有男女朋友,但他們依舊勢不可擋地在一起了,兩人相約共赴黃亞萍的故鄉,南京這個大城市發展。于是高加林拋棄了巧珍,黃亞萍拋棄了張克南。但事情并沒有按照他們預想的發展。張克南的母親一氣之下告發了高加林走后門吃公家飯的事,已經小有名氣的高加林只能又被遣返回村。這是第二個起落。
最后收尾的可以算作是只有一個落,那就是高加林與黃亞萍交往過后才發現自己愛的人其實是巧珍,東窗事發后他只能回到農村,而此前傷心欲絕的巧珍已經同其他人結婚了,再不可能回到高加林身邊。
但其實結局還暗暗隱藏著一點點起。那就是高加林思想上已經有了覺悟,他甘愿接受現實,也不再看不起農村,看不起勞動,往往最平凡的,最樸實的,才是最偉大的。而另一邊,巧珍也去了村干部家里為高加林求教書先生的職,高明樓也答應了。
故事結尾,高加林撲倒在德順老爺爺懷中大哭,終于明白了痛失巧珍才是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其實,年輕的時候誰都會犯錯,可能是意氣風發,可能是追名逐利,最本真的東西從來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握住的。也許這就是人生,總會給你制造太多會留下遺憾的瞬間。某個抉擇,某種觀念,當時或許不以為意,在冥冥之中卻是至關重要。
可如果說這就是命,每個人的命就是每個人的人生,我是不贊同的。人生各個時候大大小小的抉擇,或許輕重不自知,但并不是說不可預測。所謂的善良與邪惡,是常人都可以判斷的;而所謂的成熟與青澀,是一個真正的智者能夠判斷的。我認為高加林沒能考上大學以及失業后自暴自棄的伏筆,最重要的就是為了闡明這一點。
像德順老漢那樣的智者,生活中或許不多見,因為俗世的羈絆總是影響人們各種決定,這叫做現實。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那樣的人,瀟灑而超脫,樸實而善良,成熟而厚道。他是生活的智者,活在俗世里,卻活得超脫塵世。
人生讀后感篇四
最近真的很迷老霧,又選了一本霧滿攔江的書。這本書的封面很有意思:一只大狗熊在一輛小小的自行車上,后面拖著自己的小小的蜂蜜罐,目光呆滯的向前騎著。再配上這本書的書名《我不過低配的人生》,給人以莫名的喜感。
我想了一下自己為什么這么喜歡老霧,主要還是因為價值觀一致吧。老霧不會把任何一件事直接甩鍋給某個人,哪怕和主流的價值觀不符。比如在分析“北大博士后王永強學成后與家人失聯20年,被找到后卻拒絕幫助家人”這一事件時,老霧沒有譴責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而是說這件事的核心問題是:當一個人的能力,低于他所面對的人生問題,他的選擇必是兩難擇一,已經失去了道德評判意義。王永強選擇了犧牲自己的幸福與愛情,回報父母養育之恩,不會因此而獲得褒獎,因為這只是他的選擇;一如他選擇了照顧自己的家庭,而放棄了傳統的訴求一樣,這也是他的選擇。
老霧主要的觀點是讓人完善自我認知,自我提升。比如對上面一件事,老霧的落腳點是:中老年人應該終生努力,即便年齡上去了也要擔負人生,持續前行,絕不輕言放棄。他認為一個人的努力和人生之間有很大的因果關系,所以人一定要相信功不唐捐,相信奮斗的價值。
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幾乎每篇文章里都穿插了一個或者多個有趣的歷史故事。比如在《情商是什么?就是不為別人的錯誤埋單》一文中就講了兩個故事:一是曾國藩誘殺黃勝林,二是關羽敗走麥城。曾國藩在打太平天國時,現金流不順暢,有時會拖欠士兵們的餉銀,一次欠餉后,手下鏢統黃勝林帶頭鬧事,曾國藩嚇壞了,急忙拆東墻補西墻,把欠餉還上,可在隨后的戰場上卻將黃誘回斬首。而關羽在北伐時,屬下糜芳和傅士仁負責押運糧草卻沒完成任務,隨后關羽威脅回去后收拾兩人,兩人怕得要死,干脆投降了東吳,導致關羽淪為孤軍,敗走麥城。這兩個小故事一對比,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難得的是老霧在描述歷史故事時非常幽默,用現代人的話講古代人的事。“曾國藩可能是讀到了關羽與糜芳之間的這段故事,多半是這樣尋思的:嗯,關羽之死,就是因為太早地表明了對糜芳的敵意,才導致糜芳叛變,所以等以后我要殺人時,一定要笑瞇瞇的,不能讓對方察覺······”看這段時我就笑出聲來,同一件事不同的描述給人感覺真的太不一樣了。
最后是看完此書后的兩項實踐。一是書中介紹的好的情商表現:說話時凝視對方眼睛和說話時添加肢體語言。這兩條可增強對方的信任感。二是老霧推薦的《老子》,利用寒假和孩子一起學起來。不得不說,古代先賢的智慧典籍現代人讀來確實晦澀難懂,外加曲里拐彎,可是三觀卻正到了令人贊嘆的程度,不然怎么能流傳至今呢,所以還要學起來。
人生讀后感篇五
講述的是改革時期的故事,主人公高加林是農村孩子,是個文化人,父母是農民,叔父是外地軍官為人清廉正直。高加林沒考上大學,高中畢業后,在村里當了三年老師,突然一天教師的職業被村里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因自己孩子畢業沒工作頂替了高加林,這對他來說是極大的打擊,這種無奈、絕望還不能發泄只能忍受著,因此他頹廢了一段時間,文化人的他沒辦法只能當個農民,鋤地。他連上街買東西叫賣的勇氣都沒有。
在此期間村里有個一直就愛慕他的富人家的很美麗但不識字的女孩子巧珍對他表白了,他們在一起了。他的絕望被愛情沖刷掉許多,開始他們的地下戀情很幸福,很美好。可后來被村里人知道了。思想比較封建的村里人說三道四。巧珍父親很不情愿自己的女兒看上個窮苦書生。
后來叔父被調回本地縣上發展,也提起過給高加林介紹工作,叔父正直的拒絕了。叔父的下級馬占勝卻悄悄通過關系安排了工作,通訊干事。他又進城了,這一次是工作,永遠的城里人了。
在工作中他不懼辛苦,勇敢前行,靠著自己才華實力取得領導認可,變成了城里的紅人。他成功了!有能力的人苦于沒有好的出生現在終于有了好的發展,他的理想還不止在縣城,以后要去大城市發展。當他再次閃光時,高中同學、紅顏知己黃亞萍出現了,關于三觀、學識、理想她們很配,黃亞萍喜歡他,表白以后兩人和自己不滿意的對象分手了。黃亞萍不喜歡自己對象,而高加林他是愛巧珍的。其實說到這里我覺得他不愛巧珍,巧珍不過是在他低谷時給予他溫暖和光明的人,我突然想到我自己和吳恒的感情,因為那件事情我們的開始就是錯誤的,他是一個男人怎么可能不介意呢,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嗎?不知道為什么還是繼續和我在一起,對于他我是不是和巧珍一樣呢?后來他生病我依舊不離不棄陪他到最后一刻,說起他我覺得不愛我,可他對我的好也不是假的。如果沒有那件事情我們會不會很甜蜜呢?當黑暗中有蠟燭的光亮時,人當然會覺得溫暖,可是當電燈出現時還會有人需要蠟燭嗎?對于他又有很多話可又不知從何說起。已經是無法改變的遺憾了,我只能改變自己慢慢走出來。
還是繼續說巧珍,巧珍不識字,只能跟他聊豬下崽、雞下蛋的事情,而黃亞萍不一樣,他們可以說國際問題,可以有羅曼蒂克的愛情,可似乎更多是因為利益、前途和黃亞萍在一起。后來因為黃亞萍對象的媽媽很不舒服自己兒子被欺負舉報了高加林因為關系找的工作,這算是報應嗎?討厭高加林的人是這樣認為的,這件事情他的叔父也極力反對,讓他趕緊回鄉去,黃亞萍是愛他的居然最后愿意和高加林一起做個莊稼人,可高加林拒絕了,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也不愛黃亞萍。而巧珍再和他分手后很傷心難過,但還是有人上門提親,巧珍難過的嫁人了。我覺得真好,不給高加林渣男任何機會。他徹底的絕望而且還失去愛他的巧珍,他做錯了嗎?錯了!好高騖遠,可我又覺得他沒錯,如果高加林沒有被舉報和黃亞萍遠走高飛呢?生活中不都是這樣嗎?這兩個女人都不適合他,愛情應該是平等的,相互的。生活中十有八九的真愛都是假的。人都是利己的物種,會先考慮利益再去考慮愛情吧!可每個人都擁有過純粹的愛情,我對吳恒似乎沒有需要回報。我覺得不管做什么對得起自己的內心便好。不后悔,擔得起后果。
孰是孰非?是沒有定性的,可是人又能經得住誘惑呢?誰不想越來越好呢?只能說要踏踏實實的一步一步走。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的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我們應該真正廓清生活中無數不合理的東西。
人生讀后感篇六
《耐磨的人生》中作者的朋友就對這個問題做了很好的詮釋。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右手,起初又哭又鬧,笨拙地穿衣,歪歪扭扭地寫字,刮胡子時將臉刮得鮮血淋漓,認為自己活不下去了。可是他一直勸自己,鼓舞自己堅持活下去。后來,他慢慢平靜下來,坦然地面對人們異樣的目光,明白自己有一條韌性十足而又耐磨的命,不應該懦弱地向命運低頭。
讀了這個故事,我收獲滿滿: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的器官失去了直覺,也能在心靈中繼續活著。人不論處在怎樣艱苦的困境中,都不應該自暴自棄,為天空中的曙光,我們理應活著,為了美好的生活,我們更理應活著。我們應該明白:生活中每天都充滿著希望,時時刻刻分分秒秒也充滿著希望,我們當然要自強不息,不屈不撓!
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像張海迪阿姨五歲時患了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但是,她不拋棄不放棄,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在那里她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累計無償為人們治病一萬多次。她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
邰麗華阿姨幼年因高燒失去聽了,幼年因高燒失去聽力,15歲接受正規的舞蹈訓練,因為失去聽力的緣故,經常找不準節拍,動作不對,一次又一次地摔倒,爬起,摔到,爬起……以至小腿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請黑的傷疤。但是她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與生俱來的天賦,終于成為為一名杰出的舞蹈家。
人生是一條彎曲不平的小路,耐磨且韌性十足,走到轉角處時也不必低頭。王勃有句名言:“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只要充滿希望,自強不息,就一定能走出黑暗,迎來曙光!
人生讀后感篇七
深夜重蓋書頁后,心中五味雜陳,不知何滋味。
這已是我第二次再讀《人生》,竟是又一次的淚花朦朧,腦中百浪翻騰。巧珍,高加林,黃亞萍,張克南,高明樓……我企圖利用路遙的心思,一個個在腦海中刻畫他們各自的面容,卻猛地發現他們已是活生生的人,清晰地站在我的眼前,那樣的有血有肉,充滿生機卻也難掩眼中難以訴說的故事。
加林,我為他感到遺憾與惋惜,他親手埋葬了世界上最珍貴,最純真的東西——一顆似金子般閃光的,他的初戀愛人劉巧珍的心。巧珍!你這個如圣母般的傻姑娘啊!為何會愛上此等男子,你明明值得更好的呀!起初,看到你們年輕的心兒緊緊相擁,我想,我作為一個旁觀者也是興奮歡樂的,甚至真誠地祝福你們能夠走下去,盡管是在這種艱苦貧瘠的小山村中,盡管,加林他是個一文不值的農民。
但是加林不同啊,他太想要飛黃騰達脫離小山溝溝,去城鎮,去大城市!是的,他滿腹才華,容貌英俊,那瘠薄的一畝三分地怎能裝下他宏偉的夢想呢?他的歸宿,從來都是應該去耍筆桿子,去當教師,去施展他的才華,他雖有農民的精神,卻沒有農民的夢想。在我看來,加林就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可惜碰巧,他走的也是一條全然為了自己,卻不顧他人感受的人生之路。他雖在解決著一個個不同的矛盾,努力擺脫自己矛盾的身份,卻沒有看到一路上丟掉了什么。
人生真是玩笑話,人生怎么能順順當當按照自己的意愿想過就過呢,你得到的一切,早在暗中都標好了價碼。一個人的人生并不是一個人的,一個人的人生應該也是一群人的人生,一個人的選擇也往往牽連著眾多人的選擇,加林選黃亞萍,黃亞萍就要放棄張克南,巧珍就要選擇馬栓,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你情我愿的事情呢,都是相互湊活成全罷了。加林和黃亞萍談了一陣快活的戀愛,接著懸崖勒馬,順流直下,自己干的壞事被揭發了,愛人跑了,回頭看看,初戀巧珍竟嫁為人婦,他又回來了,原來是大夢一場空啊!他又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了!
本書在一片未知遠方的氣氛中悄悄散場,我不知道加林往后的命運,也不敢想,可能在巧珍的求情下回去當鄉村教師了吧,但他也配不上巧珍純潔無瑕的愛,更不配當這“體面”的教師。我只希望,沒有了月亮,加林的心也能夠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