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的成語故事

拼音dà cái xiǎo yòng
基本解釋大器物派小用場;表示使用不當。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下職位。不能充分發(fā)揮其才智。亦指人事安排不恰當而屈才。
出處宋 陸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大材小用的典故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父親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撫養(yǎng)成人。辛棄疾曾拜當時著名的田園詩人劉瞻為師,并和黨懷英兩人是劉瞻最得意的學生。有一次,劉瞻問他們兩人道:“孔子曾經(jīng)要學生談各人的志向,我也問問你們將來準備干什么?”黨懷英回答說:“讀書為了做官,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隱居,學老師的樣子寫田園詩。”
劉瞻聽了很高興,連連稱好,認為他的志向很高潔。辛棄疾卻回答說:“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詞寫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劉瞻聽了大吃一驚,要辛棄疾今后不要再說這樣荒唐的話。此后,辛、黨兩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棄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戰(zhàn)場上去,以愛國詞人著稱于世;而黨懷英則混跡于金人統(tǒng)治集團,為金人作了一些幫閑乃至幫兇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棄疾組織了兩千多人的隊伍在故鄉(xiāng)起義。后來,又率領隊伍投奔濟南府農(nóng)民耿京組織的起義軍。不久,起義軍接受朝廷任命,與朝廷的軍隊配合作戰(zhàn),打擊南侵的金軍。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辛棄疾后來曾長期閑居在江西上饒一帶。1203年春,才被任命為紹興府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這一年,辛棄疾已經(jīng)六十四歲了。
紹興西郊有一處地方叫三山,當時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就在那里閑居。陸游比辛棄疾大十五歲,當時快八十歲了,他的愛國詩句早已為辛棄疾所景仰,因此辛棄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訪了這位前輩,兩人一起議論國家大事,相見恨晚。陸游聽了辛棄疾對形勢的分析和統(tǒng)一、全國的設想,覺得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寧宗降下圣旨,要辛棄疾到京城臨安去,征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辛棄疾把這件事告訴陸游,陸游覺得這是辛棄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機會,為他感到高興。
為了鼓勵辛棄疾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陸游特地寫了一首長詩贈給他。詩中寫道,“辛棄疾是古代大政治家、軍事家管仲、蕭何一流的人物,現(xiàn)在當浙江東路安撫使,實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處;鼓勵他為恢復中原而努力,千萬不要因為受到排擠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歲那年,這位始終是被大材小用的愛國英雄,終于在憂憤中去世。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大材小用)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動天地,感鬼神 | 金·元好問《陶然集詩序》:“詩之極致,可以動天地,感鬼神。” |
經(jīng)史子集 | 《新唐書·藝文志》:“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jīng)史子集四庫。” |
澆風薄俗 | 唐 陳黯《辯謀》:“得之則逸身豐家,不得則嫉時怨命,噫,此真澆風薄俗者之心也。” |
改過遷善 | 《周易 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食不充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 |
用智鋪謀 | 明·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韓元帥率領軍卒,驅(qū)將校用智鋪謀。” |
楊柳依依 | |
奇才異能 | 唐 吳兢《貞觀政要 擇宮》:“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 |
主憂臣勞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 |
年少無知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謂世人年少無知;三折其肱,謂醫(yī)士老成諳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