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成語故事

拼音nìng kě yù suì,bù néng wǎ quán
基本解釋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茍全性命。
出處《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qū)幙捎袼椋荒芡呷!?/p>
公元550年,東魏的孝靜帝被迫讓位給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時(shí)還殺害他的兒子及所有親屬以斬草除根。后揚(yáng)言殺他的遠(yuǎn)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寧愿被殺頭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殺害。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敬業(yè)樂群 | 西漢 戴圣《禮記 學(xué)記》:“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 |
令人神往 | 明 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今著述湮沒,悵望當(dāng)時(shí)蹈海之風(fēng),令人神往不已。” |
掃地出門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還有幾次利息還過的。要是清白掃地出門,總得兩千兩。” |
窮家富路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23回:“再者銀子雖多,賢弟只管拿去。俗語說得好:‘窮家富路。’” |
漏洞百出 |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shí)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
言而無信 |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
功成名就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yù)不可虛假。” |
一干二凈 | 清 李汝珍《鏡花緣》:“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
學(xué)而不厭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默而識(shí)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反治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