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的成語故事

拼音tuī jǐ jí rén
基本解釋用自己的意志去推想別人的心意。 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出處宋 朱熹《與范直閣書》:“學者之于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
推己及人的典故
春秋時期,齊景公穿著溫暖的狐皮袍子站在窗前欣賞雪景。他覺得景致十分美麗,高興地對晏子說天氣很溫和。晏子直截了當地說:“古時賢明的君主自己吃飽了還想到別人在挨餓,自己穿暖了還想到別人在挨凍,經常推己及人,這樣國家才會興旺。”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推己及人)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反復無常 | 宋 陳亮《與范東叔龍圖書》:“時事反復無常,天運所至,亦看人事對付如何。”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 |
楊柳依依 | |
篤近舉遠 | 唐·韓愈《原人》:“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頓挫抑揚 | 宋 魏慶之《詩人玉屑 靖節 休齋論〈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罷,扯定兩個公人說道:“卻是苦也!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取而代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下臨無地 | 唐·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
刀光劍影 | 南朝 梁 吳筠《戰城南囚首》:“劍光揮夜電,馬汗晝成泥。”又《邊城將》:“刀含四尺影,劍抱七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