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馬功勞的成語故事

拼音hàn mǎ gōng láo
基本解釋汗馬:戰(zhàn)馬奔馳出汗。指將士立下戰(zhàn)功。后指對事業(yè)的辛勤貢獻。
出處韓非《韓非子 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汗馬功勞的典故
古時作戰(zhàn)多用馬。戰(zhàn)馬疾馳疆場,沖鋒陷陣,每戰(zhàn)都要出很多汗。戰(zhàn)斗次數(shù)越多,戰(zhàn)況越激烈,出汗當(dāng)然也越多。因此,形容有戰(zhàn)功,就叫“汗馬”。
《韓非子·五蠹》就有“汗馬之勞”的說法。《戰(zhàn)國策·魏策》也有:“張儀說楚曰:‘不費汗馬之勞,不費十日。而拒捍關(guān)’。”(捍,捍關(guān),地名。)
《史記·晉世家》敘述春秋時晉文公的一段故事時,也說過“汗馬之勞”的話。晉文公,名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所以又稱公子重耳。他曾流亡國外達十九年之久,后來回國做了國君,而且稱霸一時。當(dāng)他回國之初,即位為晉文公時,對于隨從他流亡的人員,一一論功行賞。有個小臣名叫介之推,沒有提出自己有什么功勞,也不求賞賜,躲到深山里隱居起來了。另一個小臣名叫壺敘,見三次行賞都沒有他的份兒,便對晉文公說:“君行三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晉文公當(dāng)即把行賞的標準向他說明:“夫?qū)乙匀柿x,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箭矢炮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fù)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我缺者,此復(fù)受次賞。三賞之后,故且及子。”
《史記·蕭相國世家》和《漢書·蕭何傳》也有一段有關(guān)“汗馬之勞”的故事。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xiāng),劉邦起兵反秦,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后,劉邦又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擔(dān)任相國。劉邦認為論功勞應(yīng)以蕭何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為“酂侯”(酂,縣名,今湖北光化縣),食邑八千戶。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們說:“我們拼死拼命,多的經(jīng)過百余戰(zhàn),少的也打過幾十仗,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只會耍筆桿、發(fā)議論,根本沒上過戰(zhàn)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么道理?”劉邦問道:“你們知道打獵的事嗎?”大家同聲回答:“知道。”再問道:“那么你們知道獵狗嗎?”又是同聲回答:“知道。”劉邦于是接著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住處、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發(fā)蹤指示者人也’)。你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至于蕭何,能‘發(fā)蹤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數(shù)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難得了,可是蕭何,他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們的軍隊,跟著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么也不能忘記的!”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氣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汗馬功勞)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期頤之壽 | 《南齊書·禇炫傳》:“使淵作中書郎而死,不當(dāng)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頤之壽。” |
入吾彀中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輪扁斫輪 | 《莊子·天道》:“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太史公曰: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代之智也。’” |
懸而未決 |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wù)》:“已將一切問題決定,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懸而未決。” |
僧多粥少 | 王朔《浮出海面》:“國家有困難,僧多粥少,為國分憂嘛。” |
人面獸心 |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贊》:“夷狄之人貪而好利,披發(fā)左衽,人面獸心。” |
費盡心機 | 宋 戴復(fù)古《石屏集 論詩絕句》:“有時勿得驚人句,費盡心機做不成。” |
暮史朝經(jīng) |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折:“小圣在生之日,螢窗雪案,暮史朝經(jīng)。” |
遺形藏志 |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