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hé shí yí
基本解釋時宜:當時的需要或時尚。不符合當時的形勢或社會潮流。
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哀帝紀》:“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nèi)獲福,卒亡嘉應(yīng)。皆違經(jīng)背古,不合時宜。”
不合時宜的典故
漢哀帝劉欣是漢成帝的養(yǎng)子,二十歲即位做了皇帝,定年號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經(jīng)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親丁太后得病去世。擔任“黃門待詔”的顧問官夏賀良向漢哀帝上奏說:
“漢朝的歷法已經(jīng)衰落,應(yīng)當重新接受天命。成帝當時沒有順應(yīng)天命,所以他沒有親生兒子。現(xiàn)在,皇上您生病的時間已很長了,天下又多次發(fā)生各種變異,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馬上改變年號,才可以延年益壽,生養(yǎng)皇子,平息災(zāi)禍。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而不照著做,各種災(zāi)禍都會發(fā)生,人民就要遭受災(zāi)難。”哀帝聽了夏賀良的一番話,也盼自己身體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發(fā)布詔書,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為太初元年,改帝號為“陳圣劉太平皇帝”,把計時的漏上的刻度從一百度改為一百二十度。
改變年號以后,哀帝還是照樣生病。夏賀良等人想趁機干預(yù)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哀帝也因夏賀良的話沒有應(yīng)驗,派人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作了調(diào)查,知道他們實際上是一伙騙子,于是在八月間又下詔書,說道:“黃門待詔夏賀良等建議改變年號和帝號,說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國家永遠安定,我誤聽了他們的話,希望給天下帶來安定,但是并沒有應(yīng)驗。夏賀良等所說的所做的,都違經(jīng)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日的詔書,除了大赦一項之外,全部廢除。”
這次改元不到兩個月就結(jié)束了。夏賀良等人因妖言惑眾,被處以死刑。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合時宜)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綠林豪客 | 唐 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詩:“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
有兩下子 | 歐陽山《三家巷》:“蔣介石這個角色還是有兩下子的。” |
謳功頌德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
緣慳分淺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22回:“緣慳分淺,不獲再睹豐儀。” |
鶴立雞群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
丑聲遠播 | 《宋書·盧陵孝獻王義真?zhèn)鳌罚骸跋剃栔幔舐曔h播。” |
刑期無刑 | 語出《書 大禹謨》:“刑期于無刑。” |
戶限為穿 | 唐 李綽《尚書故實》:“(智永禪師)積年學(xué)書,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shù)石。人來覓書,并請題頭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 |
拭目以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以待。” |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xué)人向什么處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