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門不入的成語故事

拼音guò mén bù rù
基本解釋經過家門而不回家。形容忠于職守,公而忘私。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過門不入的典故
上古時代,曾出現過一次大洪水,長達20多年,受災面積很大。
當時正是舜當政期間,他派(治水未遂而被堯處死的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其父治水的教訓,采用疏通的方法,依地形規劃水道,引洪水入河、入海,終于平定了洪水。
然而治水過程中還有幾段插曲:禹到了30多歲還沒結婚,在涂山(今浙江紹興縣西北)遇到一個名叫女嬌的姑娘,兩人相互十分愛慕,便成了親。可婚后4天禹就出去治水了。
治水13年中,禹曾3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一次孩子還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剛學會喊爸爸;還一次孩子已長大,要留下父親。而禹一次也沒進入自己的家門,因為時間太過匆忙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過門不入)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學無止境 | 清·劉開《問說》:“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 |
博通經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融傳》:“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于南山,不應聘,名重關西,融從其游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
隨行就市 | |
痛定思痛 | 唐 韓愈《與李翱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
說雨談云 | 元·湯式《賞花時·送友人觀光》套曲:“弄柳拈花手倦抬,說雨談云口倦開,須發已斑白,風流頓改。” |
堂堂一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爹娘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 |
杜絕言路 | 《后漢書·袁紹傳》:“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餓虎吞羊 | 《清平山堂話本 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如餓虎吞羊。” |
官僚主義 | 毛澤東《必須注意經濟工作》:“第二,動員群眾的方式,不應該是官僚主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