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虎難下的成語故事

拼音qí hǔ nán xià
基本解釋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迫于形勢;不能停下來只好干到底;進退兩難。
出處《明史 袁化中傳》:“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
騎虎難下的典故
東晉成帝的時候,大臣溫嶠組織了一支聯軍去討伐叛亂的***。在戰爭的初期,有幾路聯軍連連失利,軍中糧食也快用完了。
這種境況很讓主帥陶侃著急,他生氣地對溫嶠說:“你動員我來時,說一切都已安排妥當,現在交戰不久,軍糧就快完了,如果不能馬上供應軍糧,我只有撤軍。”
溫嶠對陶侃說:“自古以來,要想打勝仗,首先得內部團結?,F在我軍雖然乏糧,處境困難,可如果馬上撤軍,不僅會讓人恥笑我們,而且也會使叛軍更加囂張。我們目前的處境,正如騎在猛獸的身上,不把猛獸打死,怎么能夠下得來呢?咱們只有一鼓作氣堅持到底呀!”
陶侃接受了溫嶠的勸說,率軍奮勇殺敵,終于打敗了叛軍。
溫嶠勸說陶侃的“騎猛獸安可下哉”一句話,后來演變成了成語“騎虎難下”。表示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來已經不可能,因而騎虎難下也含有進退兩難的意思。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騎虎難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鐵板釘釘 | 范乃成《小技術員戰勝神仙手》:“[老漢]右手的煙袋朝著支書手中的計劃點了幾點,鐵板釘釘似的崩出來三個字:‘我反對!’” |
圓顱方趾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精神訓》:“故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td> |
自暴自棄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td> |
物美價廉 | 清 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回:“蘇州有個朋友寫信來,要印一部書。久仰貴局的價廉物美,所以特來求教。” |
堅強不屈 | 荀況《荀子 法行》:“堅剛而不屈,義也?!?/td> |
亭亭玉立 | 《北齊書 徐之才傳》:“白云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td> |
力所能及 | 唐 裴铏《傳奇 韋自東》:“殿于宏壯,林泉甚佳,蓋唐開元中萬回師弟子之所建也;似驅役鬼工,非人力所能及?!?/td> |
孤身只影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可憐我孤身只影無親眷,則落的吞聲忍氣空嗟怨?!?/td> |
又紅又專 |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絕大多數科學技術人員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同工農兵相結合,滿腔熱情地對待自己從事的科學技術工作,作出了成績……就整個說來,不愧是我們工人階級自己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隊伍?!?/td> |
人心歸向 | 《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