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把握的成語故事

拼音wú kě bǎ wò
基本解釋把握:抓住。無法抓住。
出處魯迅《風箏》:“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暫未找到成語無可把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無可把握)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默默無聞 | 明 李楨《剪燈余話》:“而使之昧昧無聞,安得不飲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
引物連類 | 唐·韓愈《送權秀才序》“權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宋·蘇軾《〈居士集〉敘》:“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于至理。”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語出《孟子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
勞民傷財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 |
風流才子 | 唐 元稹《鶯鶯傳》:“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
孜孜以求 | 孫犁《蕓齋瑣談》:“因為他那種孜孜以求、有根有據、博大精深的治學方法,也為人所熟知了。”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必由之路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宋 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認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
觸目皆是 | 魯迅《華蓋集續編 一點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 |
倒冠落佩 | 唐·杜牧《晚晴賦》:“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隱居者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