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的成語故事

拼音yán bù yóu zhōng
基本解釋由:從;衷:內心。話不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即說的話不是出于真心實意;指心口不一。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楊伯峻注:“人言為信,中同衷。”
言不由衷的典故
春秋時期,諸侯鄭國的實力強大,鄭莊公任周朝的卿士,執掌朝廷大權。他憑借自己的勢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當時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鄭莊公處理鄭朝政,卻有對號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讓他代替鄭莊公處理朝政。
鄭莊公知道這件事后,對周平王特別不滿。周平王非常害怕,趕緊向鄭莊公解釋說,他沒有讓忌父取代鄭莊公的想法。為了取得鄭莊公的信任,他和鄭莊公互換人質,讓周太子狐到鄭國去作人質,而鄭公子忽則到周朝來做人質。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孫子姬林繼位。稱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讓忌父代替鄭莊公當卿士。
掌管朝政。鄭莊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zhài) 足領兵馬,到周朝的溫地收割麥子 ,并全部運送到鄭國。到了秋天,祭足又帶領兵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運回鄭國。從此,兩國之間的關系愈加惡化,彼此間結下了仇恨。
說的話不是發自內心,即使互換人質也是沒用的。這是當時的史官對這件事精辟的評論。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言不由衷)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十全十美 | 清 陳朗《雪月梅傳》:“賢侄出門也得放心,豈不是十全十美。” |
奉命惟謹 | 明 李東陽《先考贈少傅府君誥命碑陰記》:“東陽皆奉命惟謹。” |
驕生慣養 |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物志 江蘇 吳縣之奇俗》:“富貴家之小孩,驕生慣養,大半身體柔弱,時膺疾病。” |
患難與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
薄暮冥冥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
詐奸不及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正在五岳樓下來,撞見個奸詐不及的,把娘子攔住了不肯放。”又第五十二回:“那廝帶將許多詐奸不及的三二十人,逕入家里,來宅子后看了,便要發遣我們出去,他要來住。” |
魚死網破 | 《杜鵑山》第五場:“他就是張網捕魚,我也拼他個魚死網破。” |
己溺己饑 | 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
滿招損,謙受益 | 《尚書 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
款學寡聞 | 莊周《莊子 達生》:“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