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聽偏信的成語故事

拼音piān tīng piān xìn
基本解釋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以為真;指處理問題態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出處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偏聽偏信的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魏征做宰相,他問魏征怎樣才能成為賢明皇帝。魏征說堯舜善于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所以就賢明,能保住天下;他又說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煬帝偏聽偏信,不去了解真實情況,所以就亡國。唐玄宗認為言之有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偏聽偏信)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殘花敗柳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休把似殘花敗柳冤仇結,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指望生則同衾,死則共穴。” |
放牛歸馬 | 《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長夜之飲 | 《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 |
當仁不讓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集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 |
無時無刻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卻像掉了一件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 |
繁文縟節 | 宋 蘇軾《上圓丘合祭卞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
玉卮無當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今有白玉之卮而無當,有瓦卮而有當,君渴將何以飲?” |
今來古往 | 唐·崔玨《道林寺》詩:“今來古往人滿地,勞生未了歸丘墟。” |
萬馬奔騰 | 宋 劉一止《水村一首示友人》:“秋光有盡意無盡,萬馬奔騰山作陣。” |
室徒四壁 | 《魏書·陽固傳》:“居官清潔,家無余財,終歿之日,室徒四壁,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