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指棄薪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ì zhǐ qì xīn
基本解釋噬指:咬手指。指母子眷念的感情。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周磐傳》:“順少孤,養(yǎng)母,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
噬指棄薪的典故
東漢時期,汝南安成人蔡順以孝聞名天下,他從小失去父親,靠母親扶養(yǎng)他成人。一次他外出打柴,家里來了客人找他,蔡母左等右盼不見他回來,就咬自己的手指頭,蔡順心有所感,立即丟掉柴禾跑回家問母親有什么事。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噬指棄薪)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條條大路通羅馬 | 艾煊《大江風雷》第五部:“小司書不等何為說完,就打斷了她的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
有兩下子 | 歐陽山《三家巷》:“蔣介石這個角色還是有兩下子的。” |
個人主義 | 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這是小資產(chǎn)階級個人主義的表現(xiàn)。” |
趁火打劫 | 清 頤瑣《黃繡球》第三回:“這一天見來的很是不少,黃通理更代為躊躇,怕的是越來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難免有趁火打劫,順手牽羊的事。” |
章甫薦履 | 《文選 賈誼<吊屈原文>》:“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 |
眾喣山動 | 明 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 |
口快心直 | 清 曹雪芹《紅樓夢》:“云姑娘,你如今長大了,越發(fā)心直嘴快了。” |
鳳毛麟角 |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文》:“康對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鳳毛麟角。”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罷,扯定兩個公人說道:“卻是苦也!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成竹在胸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