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禍得福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n huò dé fú
基本解釋因遭遇災禍之后反而得到福。指對禍患處理得當;壞事變成了好事。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蘇秦列傳》:“越王勾踐棲于會稽,復殘強吳而霸天下,此皆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因禍得福的典故
管晏字仲,名夷吾,穎上人。早年家貧,曾在南陽經商,與鮑叔牙是好朋友。后來輔佐公子糾失敗后,被鮑叔牙推薦給了齊桓公。齊桓公任命管仲為相國。
管仲很善于在不利的形勢下扭轉敗局,變被動為主動,最后一舉獲得成功。有一次,齊桓公跟夫人蔡姬在湖里劃船游玩。蔡姬識水性,她也經常劃船游樂,所以坐船就像坐車一樣行動自如。但齊桓公不懂水性,平時也很少坐船。蔡姬一時興起,就與他開起了玩笑,使勁晃動小船。小船蕩來蕩去,齊桓公一時嚇得臉都白了,大叫“別晃!”蔡姬毫不理睬,還哈哈大笑,齊桓公氣得要死,上岸后,就打發蔡姬回娘家蔡國。齊桓公這么做只不過是因為一時生氣,并沒有說要廢了她。但蔡國卻認了真,很快就把蔡姬改嫁出去了。齊桓公大怒,想立刻率兵去掃平蔡國。但是,一個堂堂諸侯霸主,就因為夫人的一個玩笑鬧翻了臉,然后去滅掉夫人的娘家,是在是很不光彩的事。于是管仲就出主意說:“可以先進軍楚國,質問他們為什么不按時向周天子納貢。而蔡國一直親近楚國,這樣侵蔡也就名正言順了。”于是齊國大軍南下到楚邊境。
管仲為了擴大齊國的影響,還建議齊桓公興兵閥魯,結果大獲全勝,占領了魯國的遂邑(今山東省寧陽西北)。魯將曹沫趁魯君和齊桓公簽約時,抓住齊桓公,威脅他退還占領的土地。齊桓公沒法,只得簽約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過后,齊桓公覺得受了侮辱,就要殺了曹沫。管仲立刻勸阻說:“不能殺。幾座魯城,只不過是一點小利;在諸侯中樹立威望,才是大利。如果各地諸侯知道您連在被劫持的情況下訂立的盟約都不肯背棄,那就一定會立大信于天下!”
果然,經過這件事情之后,各個諸侯國都認為齊桓公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人,都愿意尊他為霸主,不久齊桓公就成了各個諸侯國的霸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因禍得福)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因材施教 | 《論語 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
反復無常 | 宋 陳亮《與范東叔龍圖書》:“時事反復無常,天運所至,亦看人事對付如何。” |
外圓內方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圓,朋黨構奸,罔上害人。” |
動蕩不定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7章:“粵系軍隊又侵入湘南,兩湖局勢也在動蕩不定中。” |
聊以自慰 | 漢 張衡《鴻賦序》:“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緒,乃為之賦,聊以自慰。” |
反面無情 | 明 邵璨《香囊記》:“他也是一個君主,恐怕反面無情,那時節悔之晚矣!” |
花言巧語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0卷:“巧言,即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 |
鴻儒碩學 | 《晉書·儒林傳序》:“鴻儒碩學,無乏于時。” |
罄竹難書 |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
眾建賢才 | 宋·王安石《上時政疏》:“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