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層樓的成語故事

拼音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基本解釋原意是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績再提高一步。
出處唐 王之渙《登鸛鶴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更上一層樓的典故
開元年間,王之渙和當時另外兩個詩人一王昌齡、高適,閑居長安。一天,三個人來到一家酒樓喝酒。剛剛坐定,就有十幾個梨園伶官走了進來,奏起樂曲,準備演唱。他們三人邊喝邊打賭說:“我們都喜歡作詩,從未分出優劣。今天我們誰也別說話,看看她們唱誰的詩多。”
這時,一位姑娘開口唱了王昌齡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面帶微笑,用筷頭蘸上酒,趕緊在桌上劃了一橫。第二個姑娘唱了一首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的前四句,高適也如法炮制,也在桌子上劃了一橫。兩個人笑嘻嘻地盯著王之渙。這時歌喉又起,唱的是王昌齡的《長信秋詞》。王昌齡喜形于色,這一次卻是慢悠悠地把筷子在王之渙、高適面前晃了晃,然后重重地添了一橫。此時,王之渙真有些坐不住了:怎么沒有人唱我的詩呢?他抬眼瞧了瞧,指著伶官中最美的一位姑娘,小聲對王昌齡、 高適說:“她一定會唱我的詩,如果不是,我甘愿稱二位為先言不虛出,這位最美的姑娘果然唱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這下王之渙樂了。他不劃橫,一拍桌子喊道:“鄉巴佬,怎么樣?”三人撫掌大笑,把滿堂酒客搞得莫名其妙。
王之渙曾在冀州任過衡水縣主簿,不久就遭人誣陷被撤職了。有一天,他來到蒲州,聽說府城西南有一座鸛樓很有名,便趁著落日的余輝前去游覽。這是一座三層高樓。王之渙登至頂層,不由得詩興勃起,吟出了一首五絕。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詩的大意是:薄暮,白日銜山欲落,黃河之水滔滔東流歸大海。樓中所見尚被青山所蔽、綠樹所掩,只有登到樓的最高層,才能將這河山壯色盡收眼底。詩的最后兩句,一直被人們作為一種追求崇高精神境界 的象征;成語“更上一層樓”也正是孕含著這個深意。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更上一層樓)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嚴陣以待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親勒六軍,嚴陣以待之。” |
銷聲匿跡 |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
視微知著 | |
言而無信 |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
驚心動魄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
云天霧地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還強一色。就是有點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點云天霧地。” |
姹紫嫣紅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驚夢》:“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
見危致命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
直搗黃龍 | 元 脫脫等《宋史 岳飛傳》:“飛大喜,語其下曰:‘今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
鉆木取火 | 唐·慧能《壇經·疑問品》:“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