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不茍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zì bù gǒu
基本解釋形容寫文章不隨便下筆,每一個字都要斟酌。
出處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16卷:“杜子美改罷長吟,一字不茍。”
一字不茍的典故
唐代兩浙觀察使高適過杭州清風嶺題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松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后來過清風嶺時想把“一”字改為“半”字,和尚告訴他義烏駱賓王已早幫他把“一”字改為“半”字。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一字不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太史公曰: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代之智也。’” |
見多識廣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還是大家寶眷,見多識廣,比男子漢眼力,到勝十倍。” |
南轅北轍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 |
說一不二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褚一官平日在他泰山眼前還有個東閃西挪,到了在他娘子跟前卻是從來說一不二。” |
材輕德薄 | 宋 朱熹《論臧否所部守臣狀》:“熹委是材輕德薄,不足取信,豈復更敢臧否人物。” |
年少無知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謂世人年少無知;三折其肱,謂醫士老成諳練。” |
安于現狀 | 王朝聞《論鳳姐》第11章:“這樣的夢境,與我那不安于現狀又不能改變現狀的生活實際有關。” |
繁文縟節 | 宋 蘇軾《上圓丘合祭卞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
飲水思源 | 北周 庾信《征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
色中餓鬼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