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成語故事

拼音wèi yuān qū yú,wèi cóng qū què
基本解釋比喻為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同“為淵驅魚,為叢驅爵”。
出處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大小文武官員,都是助紂為虐,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甚非計也。”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典故
某一日,孟子的幾個學生針對夏、商兩朝滅亡的原因展開了激烈地辯論。天命派認為桀和紂的滅亡是天意,人的力量沒法與天意抗衡。有人立即反駁說:“明明是人意嘛,哪里是什么天意!孔子‘說:‘天何能言?以人代言之。’即使是天意,也是通過人力來實現的。把一切因果都說成天意,人的努力還有什么意義呢?”雙方爭執不下,一道去請教孟子。孟子仔細聽了雙方爭執的理由,分析道:“桀和紂之所以滅國亡身,不是什么天意,原因在于他們失去了民心,一個失掉百姓支持的國君當然要失敗了。
一個君主要想取得天下,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首先取得百姓們的支持,百姓不支持的事情肯定辦不成。怎樣才能取得百姓支持呢?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深得民心。民心是很容易爭取的。”這時有人提出質疑:“紂王造鹿臺,百姓并不支持,但百姓被迫無奈,還是把鹿臺造起來了。”孟子說:“鹿臺是造起來了,但紂王卻為這件事惹怒了百姓,紂王最后還是自殺了。這樣看來,鹿臺建成對紂王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呀。”有的學生不愿問題節外生枝,對孟子說:“先生,您還是說說桀紂亡天下的原因吧。”孟子說:“好吧,我們回到原來的話題。還是先說說怎樣取得民心:首先是為百姓著想,做百姓喜歡的事情,解決百姓的疾苦,讓他們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凡是百姓討厭的事情就萬萬不可去做,更不能強迫他們去做。”孟子說得有些興奮,站起來繼續說:“我打個比方,國君施行仁政,愛護百姓,百姓就像百川歸海一樣涌向國君的周圍。你們都知道,水獺是專門靠吃魚為生的,水獺一經出現,魚類必然潛往深水;鷹隼專吃小鳥,小馬看到鷹隼了一定會飛向樹林深處。所以說,是水獺代替深水將魚兒趕來,鷹隼為叢林聚積鳥類,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雀者,鹯(zhān)也。由此可見,是桀紂把百姓驅趕到商湯王和周武王那兒去的。總之,梁紂的滅亡是因為人心向背,絕非什么天意。天意大難把握了,我們還是多盡人力吧。”弟子們聽了,都表示滿意。
任何君主殘酷剝削百姓,使百姓活不下去,百姓必然奮起反抗,最終導致改朝換代。中國的26部史書記錄26個朝代的興亡史,考其緣由,就是亡國之君見利忘義,干下了“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蠢事。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素昧平生 | 唐 段成式《劍俠傳 郭倫觀燈》:“素昧平生,忽蒙救護,脫妻子于危難,先生異人乎?” |
疚心疾首 | 唐 崔鍔《內寺伯朱夫人趙氏合袝志》:“以嗣子奉命雞林,三歲然復,疚心疾首,亦時禮念,冥期佑助。” |
俯拾即是 | 唐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
旁若無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筑,荊柯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
卬首信眉 | 《漢書 司馬遷傳》:“今已專職形為埽除之隸,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
陌路相逢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八回:“我與你家小姐陌路相逢,欲言恩,恩深難言;欲言情,又無情可言。” |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
夫唱婦隨 | 《關尹子 三極》:“天下之理,夫者唱,婦者隨。” |
大失所望 | 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
纏綿悱惻 | 晉 潘岳《寡婦賦》:“思纏綿以瞀亂兮,心摧傷以愴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