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本逐末的成語故事

拼音sǔn běn zhú mò
基本解釋猶舍本逐末。謂拋棄根本,專在枝節上用功夫。
出處《隋書 李諤傳》:“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圣之軌模,構無用以為用也。損本逐末,流遍華壤,遞相師祖,久而愈扇。”
損本逐末的典故
隋朝初年,治書侍御史李諤文章寫得好,口才也好。他擔心受南北朝時期華美浮艷文風的影響,只注重華麗詞藻、吟風嘲月的人因此而受到重用,這是失卻根本,追逐枝節。朝廷不能選拔真正的人才,他的上書沒有得到重視。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損本逐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齒牙為禍 | 《史記 晉世家》:“初,獻公將伐驪戎,人曰:'齒牙為禍。'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 |
失敗是成功之母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經驗對于干部是必需的,失敗是成功之母。” |
嚴陣以待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親勒六軍,嚴陣以待之。”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
趕盡殺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黃天祿上馬,提槍出營,見余化曰:‘匹夫趕盡殺絕,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祿!’” |
和風細雨 | 南朝 陳 張正見《陪衡陽游耆阇詩》:“清風吹麥壟,細雨濯梅林。” |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拉大旗作虎皮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