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同即異的成語故事

拼音qì tóng jí yì
基本解釋①謂拋棄同姓同族而親近異姓異族。②丟掉共同之說而接近新奇之說。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吉也聞之,棄同即異,是謂離德?!?/p>
暫未找到成語棄同即異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棄同即異)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昂首伸眉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耶!” |
冰解的破 | 清 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為卓絕,干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校勘疑誤,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余波未平 | |
陳言務去 | 唐 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
親上成親 |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怕不依隨蒙君一夜恩,爭奈忒達地忒知根,兼上親上成親好對門。” |
偃旗息鼓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迸崴芍⒁囤w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td> |
折臂三公 | 唐·劉禹錫《秘書崔少監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上車著作應來問,折臂三公定送方。” |
漫不經心 | 明 朱國楨《涌幢小品 存問》:“近見使者至城外,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經心?!?/td> |
互通有無 | 唐 韓愈《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