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兄難弟的成語故事

拼音nán xiōng nán dì
基本解釋難:患難。原指兄弟二人都很好;才德相當;難分高下。現多反其義而用之;指二人同樣壞。
出處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子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難兄難弟的典故
潁川有個叫陳宴的人,自幼好學,辦事公道。后來做了縣官,更是廉潔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兒子叫元方,小兒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來被朝廷任命為侍中,又想讓他當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為尚書令。因為陳宴、元方、季方的聲望極高,當時豫州的城墻上,都畫著他們父子三個的圖像,讓百姓學他們的品德。
元方有個兒子叫長文,季方有個兒子叫孝先。有一天,他們為自己父親的功德爭論起來,都說自己的父親功德高,爭來爭去沒有結果,便一同來請祖父陳宴裁決。陳宴想了一會兒,對兩個孫子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他倆的功德都很高,難以分出上下啊!”兩個孫子滿意而去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難兄難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信口開合 | 元 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 |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
挺身而出 | 《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后數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鄰郡,得援軍數百,逐其草冠,復有其城,毫民賴是以濟。”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 |
力小任重 | 《周易·系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難以置信 |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當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
口快心直 | 清 曹雪芹《紅樓夢》:“云姑娘,你如今長大了,越發心直嘴快了。” |
安于現狀 | 王朝聞《論鳳姐》第11章:“這樣的夢境,與我那不安于現狀又不能改變現狀的生活實際有關。” |
喜新厭舊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不怕你有喜新厭舊的心腸,我自有移星換斗的手段。” |
不得而知 | 唐 韓愈《爭臣論》:“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