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的成語故事

拼音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基本解釋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出處西漢 劉向《戰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的典故
戰國時,整個中原大地烽火連天,狼煙四起,諸侯都想兼并其他的國家,稱雄天下。這些諸侯國里實力最強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合稱“戰國七雄”。七雄中,秦國在西,自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為相,實行變法,國力日漸強盛,成為最強大的國家。這樣一來,秦國的野心也在不斷膨脹,已經不滿足僅僅占領鄰國的幾個城池這樣的小勝利了,其目的是要兼并六國,統一天下。其他六國分布在秦國的東面,他們看清秦國的野心之后,就以楚國為首,南北聯合,西向抗秦,戰略上成為“合縱”。秦孝公的兒子惠王當政以后,采納宰相張儀的“連橫”外交政策,四處游說,破壞六國的合縱政策。
當時有個極力主張各國聯合抗秦的政治家名叫蘇秦,他得知韓王準備接受秦國的條件,投靠秦國,就立刻去見韓王,勸他說:“我一直認為韓國是個實力雄厚的國家。因為韓國地理條件優越,東南西北都額可以憑借天然的山川地勢做屏障,易守難攻;韓國又有幾十萬英勇善戰的精兵良將,銳利的武器,裝備有天下第一的強弓勁弩;韓國還有您這樣一位賢德愛民的圣主,如果與另外六國爭雄,是完全可以立于不敗之地的,您為什么要向秦國低頭呢?大王您要知道,韓國一旦和秦國結盟,就要屈服于秦國,以秦國貪得無厭的個性,他們一定會提出各種無理要求,還會要求您把韓國的要地宜陽、成皋劃給他。大王您今年給了他這些地方,明年他還會有新的要求,韓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秦國的貪欲卻是無止境的。那時,大王就只能將自己的國家拱手讓給垂涎已久的秦國的,這不是要被天下人恥笑嗎?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后。’如果現在大王屈膝向秦稱臣,那與甘居牛后又有什么區別呢?以大王的賢能,再加上韓國的精兵良將,而落得個牛后之名,就連我都替大王感到羞恥啊!”
蘇秦的一番話提醒了韓王,韓王激憤地拔劍而起,仰天大喊到:“韓國寧可做一個獨立的小國,也絕不當秦國這個大國的附庸。哪怕是戰死,也絕不屈服于秦國!”
就這樣,張儀策劃的秦國連橫政策在蘇秦的努力之下宣告破產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草木知威 | 《新唐書 張萬福傳》:“朕謂江淮木草亦知爾威名。” |
鳴鑼開道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9回:“大凡官府出街,一定是鳴鑼開道的。” |
直言賈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難。” |
連綿不絕 |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神惠記》:“往余再喪妻,四喪子,復喪妹,最后喪母,連綿不絕。哭泣悲傷,五衷菀結。” |
幫倒忙 | 浩然《艷陽天》第94章:“無形中,你們是幫倒忙,往我馬之悅這邊兒趕人哪!” |
嫁狗隨狗 | 宋 陳造《題六幺后》:“蘭摧蕙枯昆玉碎,不如人家嫁狗隨狗雞隨雞。” |
金光閃閃 | 《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面上金光閃閃,手中雪刃輝輝。” |
富貴驕人 | 《陳書 魯悉達傳》:“悉達雖仗義任俠,不以富貴驕人。” |
形神不全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
大惑不解 | 莊周《莊子 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