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取義的成語故事

拼音shě shēn qǔ yì
基本解釋舍:舍棄;身: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舍身取義的典故
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fā)誓舍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后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舍身取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博通經(jīng)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融傳》:“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于南山,不應聘,名重關西,融從其游學,博通經(jīng)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
入吾彀中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囊螢映雪 | 元 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雖無汗馬眠霜苦,曾受囊螢映雪勞。” |
死要面子 | 張潔《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絕不會把這些事往外講。” |
天昏地暗 | 唐 韓愈《龍移》:“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
無時無刻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卻像掉了一件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 |
珠宮貝闕 |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zhí)茫县愱I兮朱宮。” |
九霄云外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這七寶盒中,我陳琳早魂飛九霄云外。”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餓虎吞羊 | 《清平山堂話本 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如餓虎吞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