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的成語故事

拼音yǐ dé bào yuàn
基本解釋拿恩惠報答仇恨。形容對人寬容;不僅不記仇;反而給以好處。
出處《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的典故
魏國邊境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一個小縣,一個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這個小縣去做縣令。
兩國交界的地方住著兩國的村民,村民們都喜歡種瓜。這一年春天,兩國的邊民又都種下了瓜種。
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長得很慢。魏國的一些村民擔心這樣旱下去會影響收成,就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澆瓜。
連續澆了幾天,魏國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比楚國村民種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國的村民一看到魏國村民種的瓜長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宋縣令忙請村民們消消氣,讓他們都坐下,然后對他們說:
“我看,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地。”
村民們氣憤已極,哪里聽得進去,紛紛嚷道:
“難道我們怕他們不成,為什么讓他們如此欺負我們?”
宋就搖搖頭,耐心地說:
“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復,最多解解心頭之恨,可是,以后呢?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誰都不會得到的一個瓜的收獲。”
村民們皺緊眉頭問: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宋就說:
“你們每天晚上去幫他們澆地,結果怎樣,你們自己就會看到。”
村民們只好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楚國的村民發現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
這件事后來被楚國邊境的縣令知道了,便將此事上報楚王。楚王原本對魏國虎視眈眈,聽了此事,深受觸動,甚覺不安,于是,主動與魏國和好,并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有如此好的官員和國民表示贊賞。
魏王見宋就為兩國的友好往來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賞賜宋就和他的百姓。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以德報怨)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齊頭并進 | 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實事求是,循序前進,齊頭并進,迎頭趕上。” |
酒囊飯袋 | 宋 陶岳《荊湖近事》:“馬氏奢僭,諸院王子仆從烜赫,文武之道,未嘗留意。時謂之酒囊飯袋。” |
丑聲遠播 | 《宋書·盧陵孝獻王義真傳》:“咸陽之酷,丑聲遠播。” |
活蹦亂跳 | 曹禺《日出》第四幕:“我一定可以把小東西還是活蹦亂跳地找回來。” |
屈指一算 | 曾樸《孽海花》第四回:“匆匆過了中秋,雯青屈指一算,那天正是出場的末日。” |
慌里慌張 |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畫》:“因為伯龍就是那么個一天到晚慌里慌張的人,這個腳朝天的圖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
止于至善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
反面無情 | 明 邵璨《香囊記》:“他也是一個君主,恐怕反面無情,那時節悔之晚矣!” |
吃不了兜著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不可拿進園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
扶搖直上 | 先秦 莊周《莊子 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