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發(fā)白馬,旌節(jié)度黃河。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將軍騎著白馬出發(fā),旌節(jié)擁簇度黃河。
簫鼓喧天滿川岳,猶如滄溟涌起洪波。
聲碎武安之瓦,易水悲歌無法比擬。
鐵騎若雪山云涌,飲流可以干涸滹沱河。
揚兵聚獵西邊的月窟,轉(zhuǎn)戰(zhàn)奪取朝那城。
倚劍登上燕然山,邊疆烽火臺連綿嵯峨。
長城外蕭條萬里,五原關(guān)內(nèi)耕作繁忙。
將軍用武力掃清大漠,虎皮包裹金戈。
注釋
旌節(jié):即旌和節(jié),兩種信符。唐制,節(jié)度使賜雙旌雙節(jié)。旌以專賞,節(jié)以專殺。見《唐六典》。
聒:喧擾嘈雜。讀guō。
滄溟:即大海。
武安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伐韓,趙王令趙奢救之,秦軍軍武安西,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震。此處形容軍勢之盛。
易水句:言士氣高漲,歌聲豪壯。《易水歌》見《史記·刺客列傳》。
飲流句:極言軍隊人數(shù)之多。涸,干。滹沱,河流名,發(fā)源山西,東流入河北平原,匯入子牙河,至天津匯北運河入海。
揚兵句:謂顯揚軍威于邊地。月窟,指極西之地。此處泛指邊疆。
略朝那:奪取朝那。朝那,古縣名,漢置,故址在今甘肅平?jīng)鍪嗅轻紖^(qū)西北。《史記·孝文本紀》: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
倚劍句:謂將軍憑借強大的武力取勝后,刻石勒功。《后漢書·竇憲傳》(憲與秉)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牲口馬牛羊橐駝百余萬頭。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外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倚劍,倚天劍的省稱。倚天劍,形容極長的劍。本于宋玉《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
邊烽句:謂邊境烽燧排列,如同山巒。嵯峨,山勢高峻貌。
耕作句:謂邊地無兵患,百姓安定,從事耕作。五原,秦九原郡,漢武帝改置五原郡。見《漢書·地理志下》。
包虎句:謂天下太平,不再用武,兵器收藏。包虎,以虎皮包干戈。《禮記》:武王克殷反商,倒載干戈,包以虎皮。鄭玄注: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正義曰:虎,武猛之物也,用此虎皮包裹兵器,示武王威猛能制服天下之兵戈也。戢,藏兵也。戢,讀jí。
創(chuàng)作背景
王琦注:題始于(南朝)梁費昶,其辭曰:“白馬今雖發(fā),黃河結(jié)冰凘”云云,太白蓋擬之。按:白馬,古渡口名,一名白馬津。在河南省滑縣。
鑒賞
此詩歌頌中原漢族政權(quán)的一位將軍發(fā)兵出征,討伐胡兵,大獲全勝后,刻石勒功,肅清邊患,使邊民過上太平生活。
全詩分兩段。“朝那”以上為第一段,寫發(fā)兵攻伐。首二句寫發(fā)兵行軍,旌旗逶迤,渡過黃河。“簫鼓”四句寫軍隊聲勢浩大,簫鼓響徹山川,如同大海波濤,屋瓦為之震動,將士士氣高漲,歌聲嘹亮。“鐵騎”二句寫軍隊之眾多。“揚兵”二句寫略地之廣闊。“倚劍”以下為第二段。寫戰(zhàn)勝后的局面。“倚劍”二句寫戰(zhàn)勝勒功,烽燧戒備森嚴。“蕭條”二句寫邊地和平景象。末二句寫掃清邊患后,收兵束甲,不再用兵。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詩(963篇)〕猜你喜歡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出自 宋代 翁卷: 《鄉(xiāng)村四月》
-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
-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
-
數(shù)人世相逢,百年歡笑,能得幾回又。
出自 宋代 何夢桂: 《摸魚兒·記年時人人何處》
-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出自 唐代 賀知章: 《回鄉(xiāng)偶書二首》
-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出自 宋代 蘇軾: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 誰料同心結(jié)不成,翻就相思結(jié)。
-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出自 清代 龔自珍: 《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