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俗浮沉 |
順著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夠隨著世俗或時勢的變化而變化。 |
隔靴搔癢 |
隔著靴子撓癢癢。原為禪宗用語;比喻領會佛理不夠透徹;未能悟境觸機。后比喻說話寫文章沒有抓住主題;不中肯;不貼切;或做事沒有抓住關鍵;不解決問題。 |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鬩:爭吵;墻:門屏。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的侵略。 |
窮鄉僻壤 |
指荒遠偏僻的地方。 |
炙手可熱 |
炙:烤。熱得燙手。比喻氣焰盛;權勢大。 |
棟梁之材 |
可以做屋棟房梁的材料。比喻能夠擔當重任的人。 |
疙里疙瘩 |
文字不通暢,物體不平滑很粗糙。 |
名重一時 |
一時期內名聲很大,受到廣泛重視。亦作“名震一時”、“名得當時”、“名噪一時”、“名傾一時”。 |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
眼紅:激怒的樣子。仇敵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流離顛沛 |
由于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 |
萬無一失 |
指絕對不會出差錯。萬:形容很多;失:差錯。 |
拔苗助長 |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
繪聲繪影 |
形容敘述或描寫生動逼真。 |
婆婆媽媽 |
形容人動作瑣細,言語羅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
鉆木取火 |
硬木棒對著木頭摩擦或鉆進去,靠摩擦取火。 |
斗水活鱗 |
語本《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后因以“斗水活鱗”比喻得到微薄的資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 |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
兵微將寡 |
微、寡:少。兵少將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
共為唇齒 |
比喻互相輔助。 |
金口木舌 |
以木為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指宣揚教化的人。 |
踵武前賢 |
踵:腳跟。武:足跡。跟隨著前人的腳步走。比喻效法前人。 |
千真萬確 |
真:真實;確:確實。形容情況非常確實。 |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九州:指全中國。月亮普照全中國,而人間苦樂不同,少數人過著吃喝玩樂奢侈豪華的生活,好多人卻過著饑寒交迫的苦日子。 |
前赴后繼 |
赴:奔赴。前面的沖上去了;后面的緊跟上來。形容不斷投入戰斗;奮勇沖殺向前。 |
叫苦不迭 |
不迭:不停止。形容連聲叫苦。 |
冒失鬼 |
言語、舉動魯莽、輕率的人。 |
罵罵咧咧 |
指在說話中夾雜著罵人的話 |
致知格物 |
致知:獲得知識;格物:推究事理。獲得知識,推究事物的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