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李憑箜篌引教學實錄篇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2、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2、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2課時
一、導入
對優美音樂的描寫與贊嘆——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聲震林木,響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鳥舞魚躍。
座上美人心盡死,尊前旅客淚難收。
《明湖居聽書》(劉鶚):
1、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2、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3、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
播放韓紅《青藏高原》,請同學試著把聽這首歌曲的感受說出來。
二、作者簡介
李賀,字長吉,是中唐的獨樹一幟的詩人。
他是唐宗室鄭王后裔,到李賀時家道已經徹底沒落了,父親李晉肅只不過是邊疆上的一個小縣令。李賀被誹謗諱父名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后只做過一個九品的奉禮郎,不久辭官歸故里而卒,年僅27歲。
李賀年少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于811-813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
三、解題
歷來寫樂曲的詩,大都利用人類五官通感的生理機能,致力于把比較難于捕捉的聲音轉化為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
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李賀此篇想象豐富、瑰麗,境界奇幻,濃墨重彩,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
四、朗讀(略)
五、作品閱讀賞析
全詩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張”字不僅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云天。
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后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正面寫樂聲,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聲寫聲;而“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
“昆山玉碎鳳凰叫”,用“昆山玉碎”來相容樂聲,表現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鳳凰”在傳說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昆侖山。“昆山玉碎”后,棲居其上的鳳凰的叫聲自然是凄厲婉轉,憂傷的情緒在其中綿延——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
“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以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悲慘,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還能給人“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寫樂聲由歡快轉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
下句承接“十二門”所營造的時空感來寫。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巧妙地寫出清冷的樂聲從人間傳到天界。此時,整個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這里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仿佛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整個世界。
第三段: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兩句詩寫樂聲傳到天上,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后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征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凄冷情緒中結束了。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神山上教神嫗彈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魚和龍聽到樂曲聲都隨之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月宮中的吳剛聽到樂曲聲也忘記了砍樹,倚在桂樹上凝神傾聽,不知困倦;桂樹下的玉兔聽到樂曲聲也渾然入境,全然覺察不到寒露打濕了全身。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象出仙界神靈的癡迷狀態,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
這首詩用瑰麗的辭采、天上人間的想象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動地。詩本身也和樂曲一樣具有了一種凄寒冷艷的氣質。
李憑箜篌引教學實錄篇二
音樂王國里,樂曲廣袤的欣賞空間為聽眾提供了不盡的想象,也為詩人們奉獻出一片遼闊的描繪天地。中唐詩人李賀的名詩《李憑箜篌引》所展現的,就是一個變幻無窮而美妙奪彩的音樂世界。
樂曲之美,要通過樂器來表現。詩中李憑所彈箜篌接近今天的豎琴,表現力相當強,適合反映各種音樂形象。其次是樂曲本身的美,這是重點。通過詩的折射可以得知:當幾個音樂片段接連奏出時,音樂形象就分別呈現了;片段連貫成整體,樂曲的總體也就成形。音樂形象的豐富性使整首樂曲呈現出多姿多色。最后,當樂師通過樂器演奏樂曲時,除了嫻熟的技藝外,還注入了自己一腔情感,畫龍點睛地使音樂富有生命力。李憑是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箜篌能手,演出想必是聲情并茂、激動人心的。
聽眾聽曲,必然產生聯想,這是音樂賦予你的自由、理想的圣地。在這個藝術世界空靈的殿堂里,只要充分發揮想象力,那么,滄海桑田應有盡有,喜怒哀樂說來就來;人間有的這里會有,人間沒有的這里也可以有。盡情宣泄自己的情感,讓靈魂受到洗滌。一唱三嘆則回腸蕩氣,余音裊裊而繞梁三日。這就是音樂的魔力。不過這還未必是聽曲的最佳境界!高山流水心有靈犀,知音難覓。真正傾心于這種樂器、這首樂曲、這位樂師的有幾人?一旦三者兼得又是何境界!李賀,才華橫溢的詩人,巧遇李憑箜篌,令他浮想翩翩,令他夢筆生輝。最好的樂器、美妙的樂曲、一流的樂師遇到卓越的詩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憑箜篌引》這首千古不朽的詩篇。
深秋,京都某處,李憑調擺好精美的箜篌,開篇直敘難以抑制的悲痛,琴聲劃然如長堤決口。巨大的聲浪洶涌而來,叩擊人們的心靈;巨大的聲浪澎湃滔天,搏擊蒼穹,使飄散在寂寞山間的閑云都為之動容,凄然停步。“空山凝云頹不流”描寫的就是這種音樂效果,這是序曲。接著,樂曲第一段開始。節奏轉慢,強度轉弱,旋律柔長宛轉,先表現悲痛欲絕的湘妃在湘江岸邊撫竹而哭,淚水滴嗒地灑向竹枝。繼而是鼓瑟能手素女,不忍目睹湘妃慘狀,不忍耳聽湘妃悲啼,她輕撥絲弦,解說湘妃的不幸,抒發愁情;故事凄艷動人,琴聲如泣如訴。彈吧,山在聽,水在聽,萬物在聽,李賀也在聽。彈吧,素女在彈,李憑也在彈。此時此刻,我們的詩人恐怕已經分不出到底是誰在彈奏了。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這是樂曲的第二段。突然,弦上暴發出強音。短促的,美玉破碎般清脆;長響的,鳳凰鳴叫般嘹亮。描寫那些高貴的發聲體,是為了襯托出樂器所發出的優雅樂聲,從而表現美妙非凡的琴曲。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滾動的音階,美則美矣,只是不如李賀“芙蓉泣露”儀態萬千。瞧,誰家麗人相思苦,淚珠瑩瑩如荷上露珠。淚珠滾,露珠滾,輕巧的音階也在滾。音階滾出了露珠的聲音,為它們注入靈氣,彌補有形無聲的不足。而露珠和淚珠又使滾動的音階訴諸形象,彌補有聲無形的不足。兩兩媲美,交相輝映,這是詩與樂的最好結合。我們再看:它們滾著、滾著,化成幽香的蘭花。花兒開啟朱唇,仰天而笑;聲聲陣陣,玲瓏剔透——弦音叮咚,串串不止。顯然,樂聲似笑聲,笑聲是樂聲。這里,樂曲是在不知不覺中轉悲為喜的,猶如含淚的笑。否則李賀就不會把“香蘭笑”與“芙蓉泣露”并在一起。這個變化,為樂曲的高潮作了初步準備。這明朗歡快的箜篌聲,和暖著京城里原本冷漠的寒光秋色,直入天空,感動了天皇。
樂曲經過進一步鋪墊,即要奇峰突起。“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不知何時,風云變幻。狂風、閃電、雷聲一齊出現,嘩啦啦,下起滂沱秋雨。莫不是女媧補好的天破了?莫不是天帝發出驚呼?其實,這是李憑接連彈出高亢激越的旋律。二十三弦齊鳴,仿佛萬物齊響。轟隆之聲有如排山倒海,使聽眾應接不暇,產生錯覺。何況賞樂至此已進入其境,原本就如癡如醉。此時,高潮迭宕,驚心動魄。這里的樂曲,與韓愈《聽穎師彈琴》“失勢一落千丈強”有相似之處,大抵多為急速下行的音階。大自然雖變化多端,萬物終有相同點。二位詩人對音樂的感受雖不同,對大自然的這個客觀規律的認識卻是一致的。
樂曲的終了,亦是詩歌的最后部分。“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眼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我們好像在迷朦中被詩人帶入仙境,聆聽兩位箜篌能手切磋技巧。看來,李憑比他的知音成夫人還藝高一籌哩。一個“教”字,不但是對樂師的高度評價,更是對樂曲的無比贊賞,就是譽之為仙樂了。動不了的老魚,不愛動的瘦蛟,都情不自禁地隨樂起舞。也許這是段怪誕的音樂。因為,恐怕只有刻板的節奏和干澀的弦音,或者近乎紊亂的拍子和跳動無常的音階,才能與丑陋的舞蹈者及其難看的舞姿相匹配,產生美的效果。舞蹈完成,樂曲也結束。但是,吳剛還帶著玉兔,靠著桂樹,長夜無眠。他們忘了寒露侵蝕,一直在傾聽、傾聽。由此猜測,尾聲應是由快漸慢,由強轉弱,斷斷續續,悠悠遠遠,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而止。聽眾聽得入了迷,曲已終而意猶未盡。假如像白居易《琵琶行》那樣,是以“四弦一聲如裂帛”告終,等聽眾回過神來,頭腦反而很清楚,唯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慨了。不像白詩直抒胸臆,李詩僅是有所寄托,且藏而不露,所以曲終詩完,渾然一體。這更使人回味無窮,而曲終獨特的美也由此顯示無余。
不難看出,李賀對李憑及其箜篌曲的喜愛,已達到何種程度!用最美好的字眼去摩寫,卻從來不加評論,這種溺愛在客觀上使樂曲增輝添色。可以肯定,《李憑箜篌引》里的“曲子”,一定比李憑當時所彈箜篌曲更美。這是詩人的功勞。當年,當李憑箜篌和李賀彩筆相撞擊時,中國文化的燦爛夜空便升起了一顆不滅的新星《李憑箜篌引》。如今,我們讀李賀此詩,除能感受到詩歌之美外,仿佛也聽到了一千多年前李憑箜篌發出的絕響。
上一篇:北師大版《心血凝成的作品》《李憑箜篌引》練習題
下一篇:李憑箜篌引
李憑箜篌引教學實錄篇三
了解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早有詩名,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生抑郁,27歲病逝,他的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稱其為“詩鬼” 。背景介紹《李憑箜篌引》大約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二字,匪夷所思,極平常的字用的極生動,請指出它的妙處。
比較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本詩在描寫音樂手法方面的不同之處 ?
參考答案
1 略
2.初步感知
(1)李憑彈奏的箜篌曲技藝精湛,曲調之美,感染力強
(2)優美動聽,沁人心脾,幽怨,悲壯,清脆
3文本探究
1~4句
最后幾句
(1)都使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寫出了音樂的強大魅力。(2)“老”“瘦”形象的寫出了魚和蛟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的形象,現在竟然能伴隨者音樂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四總結歸納
《李憑箜篌引》:側面烘托、正面描寫、通感、想象、夸張、神話
五.
李憑箜篌引教學實錄篇四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讓學生把剛才聽到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同樣被后人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的《李憑箜篌引》。
1、簡介作者
2、解題
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李憑是著名的宮廷女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身價之高,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3、反復朗讀
(1)播放配樂朗讀視頻
(2)學生自由朗讀
(3)配樂齊讀
品讀:詩是怎樣表現音樂的?(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并板書相關內容。)
(一)正面描寫(比喻)
以形喻聲 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 清脆
鳳凰叫:像鳳凰和鳴 舒緩
以形喻聲 芙蓉泣露:如帶露的芙蓉 清麗
香蘭笑: 如綻放的香蘭 歡快
(二)側面烘托(想象、夸張)
小結:詩人借助比喻,使音樂不僅可以耳聞,還可目睹。詩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同時通過夸張,極力渲染出音樂的魅力。整首詩想象豐富而奇特,形象生動而鮮明,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正體現了李賀的獨特詩風。
請你談談“老魚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提示學生答題步驟:找動詞或形容詞;分析其含義;點出它在句中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指名回答,師生共同完善答案。
讀課后相關鏈接中韓愈的詩《聽穎師彈琴》,完成鑒賞:結合詩句談談本詩是怎樣描寫琴聲的。
李憑箜篌引教學實錄篇五
1、知識目標。(1)了解李賀的生平及詩歌特點。(2)理解詩歌內容。
2、能力目標。(1)鑒賞本詩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穎詭奇的語言特點。(2)鑒賞詩歌側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3、情感目標。反復誦讀詩歌,品味本詩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詩歌創造的想象瑰麗的審美境界,提高審美感受能力。
教學重點:賞析詩的內容,鑒賞詩歌側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養成對同題材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
一、導入新課
在唐代詩壇上有五大高手,他們是“詩仙、詩圣、詩佛、詩鬼” 。“詩鬼”指的是誰呢?(李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李憑箜篌引》。
二、走進作者
1、不幸詩人李賀。
(1)苦命詩人:少年天才卻與功名無緣,要怪只能怪他的父親。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李賀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但是就是這三年,他把握了機遇:和當時樂師李憑結為知音,寫出了李賀最得意的一首描寫音樂的《李憑箜篌引》。(2)短命詩人:夭折的年輕詩人。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但是天妒英才,李賀27歲就與世長辭,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皆摹寫聲音之文。
三、解題
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箜篌:從西域傳來的大型弦樂器,有大箜篌、小箜篌、豎箜篌、臥箜篌四種。李憑善彈的是豎箜篌,體曲而長,二十三弦,彈時如琵琶豎抱在懷,用兩手齊奏。
引: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四、朗讀詩歌,初步感知內容。
五、賞析詩歌(略)
六、寫作手法探討
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述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襯托手法是從側面落筆,通過渲染演奏的環境氣氛,聽眾的情緒變化來突出箜篌的音樂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運用正面描寫(以聲寫聲或以形寫聲)。
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昆山玉碎:箜篌聲有時像昆侖山的美玉碰擊聲那樣清脆;鳳凰叫:有時又像鳳凰鳴叫那樣和緩;這是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直接描寫音樂。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凄厲婉轉;“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明快歡樂。把聽覺轉化為視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運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李憑箜篌引》。
2、比較閱讀《李憑箜篌引》和《聽穎師彈琴》。
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寫出箜篌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箜篌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
1、《李憑箜篌引》是描寫音樂的名篇。教學容量很大,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扎實的預習,否則一課時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2、作者介紹打破了傳統的介紹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類介紹的方式。
3、通過設計幾個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來完成理解詩歌內容和鑒賞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
4、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