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黍絫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猶言絲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出處《漢書 律歷志上》:“權(quán)輕重不失黍絫?!鳖亷煿抛⒁龖?yīng)劭曰:“十黍?yàn)榻t,十絫為一銖。”
基礎(chǔ)信息
拼音bù shī shǔ lěi
注音ㄅㄨˋ ㄕ ㄕㄨˇ ㄌㄟˇ
感情不失黍絫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賓語;形容一點(diǎn)不差。
近義詞不爽累黍
反義詞千差萬別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骨肉分離(意思解釋)
- 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意思解釋)
- 名士風(fēng)流(意思解釋)
- 上天無路,入地?zé)o門(意思解釋)
- 枝對葉比(意思解釋)
- 損人不利己(意思解釋)
- 孜孜以求(意思解釋)
- 識字知書(意思解釋)
- 巧上加巧(意思解釋)
- 敲詐勒索(意思解釋)
- 離弦走板(意思解釋)
- 表里如一(意思解釋)
- 珠玉之論(意思解釋)
- 雷霆萬鈞(意思解釋)
- 惡醉強(qiáng)酒(意思解釋)
- 當(dāng)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意思解釋)
- 滿園春色(意思解釋)
-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意思解釋)
- 禮壞樂缺(意思解釋)
- 迭床架屋(意思解釋)
- 學(xué)而優(yōu)則仕(意思解釋)
- 忙不擇價(意思解釋)
- 踵武前賢(意思解釋)
- 從天而降(意思解釋)
- 了如指掌(意思解釋)
- 細(xì)水長流(意思解釋)
- 奮起直追(意思解釋)
- 精明強(qiáng)干(意思解釋)
※ 不失黍絫的意思解釋、不失黍絫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提供。
成語接龍(順接)
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 解釋 |
---|---|
引物連類 | 謂引證或引喻某一事物,而連帶及于同類的其它事物。 |
肝髓流野 | 形容戰(zhàn)斗激烈殘酷、尸橫遍野。 |
懸而未決 | 一直拖在那里,沒有得到解決。 |
力所能及 | 及:達(dá)到。自己的力量能達(dá)到。 |
超俗絕世 | 謂超出世俗,無人可比。 |
戒驕戒躁 | 戒:警惕;防備;躁:性急;警惕驕傲;防備急躁。 |
尾生之信 | 尾生:古代傳說中堅(jiān)守信約的人,他為守約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約,而不懂得權(quán)衡利害關(guān)系。 |
揚(yáng)幡擂鼓 | 幡:垂直的長條旗子。舞動著幡,敲打著鼓。形容熱熱鬧鬧地大事張揚(yáng)。 |
神出鬼入 | 出:出現(xiàn)。象神鬼那樣出沒無常。形容出沒無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動變化迅速。 |
時易世變 | 時代變遷,世事也不一樣。 |
溢于言表 | 超出言語以外。指某種思想感情雖未說明卻能使人體會出來。 |
走南闖北 | 指走過南方北方不少地方。也泛指闖蕩。 |
不能自拔 | 拔:擺脫。不能將自己拔出來。指陷進(jìn)很深的境地;難以使自己從中解脫出來。 |
胡子拉碴 | 形容滿臉胡子零亂不齊的樣子。 |
便還就孤 | 就撤回到我這里.。 |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jìn)深淵。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tài)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
一竅不通 | 竅:洞;這里指心竅。一竅都不是貫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閉塞、愚鈍。 |
如癡如醉 | 形容神態(tài)失常,失去自制。 |
湖光山色 | 湖水風(fēng)光;山巒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
善善惡惡 | 稱贊善事,憎惡壞事。形容人區(qū)別善惡,愛憎分明。 |
打退堂鼓 | 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問事完畢。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辦公或?qū)徖戆讣Y(jié)束?,F(xiàn)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時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難或問題時;向后退縮。 |
不在話下 | 原多用于舊小說中;表示故事暫告一段落;轉(zhuǎn)入別的情節(jié)。現(xiàn)多指事物輕微;不值得說或事情當(dāng)然是這樣;用不著說。 |
奮起直追 | 奮:鳥類展翅起飛。形容在已經(jīng)落后的情況下;振作起來;一股勁地趕上去。 |
惴惴不安 | 指擔(dān)心害怕(惴惴:恐懼、擔(dān)憂的樣子)。 |
喬太守亂點(diǎn)鴛鴦譜 | 鴛鴦:鳥名,比喻夫妻。喬太守審理案件時將錯就錯,亂點(diǎn)鴛鴦,將三對夫妻相互錯配。比喻胡亂指揮。 |
忘乎所以 | 形容由于激動而忘了應(yīng)有的態(tài)度;作出不適宜的舉動。乎:古漢語虛詞;無詞匯意義;所以:指原來應(yīng)有的態(tài)度或行為。 |
窮愁潦倒 | 窮愁:窮困愁傷。潦倒:頹喪,失意。形容貧寒困窘,愁苦失意的樣子。亦作“羈愁潦倒”、“潦倒窮愁”。 |
河山之德 | 《詩·墉風(fēng)·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陸德明釋文:“《韓詩》云:德之美貌”。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淵然而深,皆以狀德容之美”。后以《河山之德》形容婦人德容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