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煉的成語故事

拼音qiān chuí bǎi liàn
基本解釋錘:用錘子敲打;煉:用火燒煉。比喻經歷多次艱苦斗爭的鍛煉和考驗。也指對文章和作品進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出處唐 皮日休《劉棗強碑》:“百鍛為字,千煉為句,雖不迫躅太白,亦后來之佳作業。”
千錘百煉的典故
晉朝時期,大將軍劉琨一心想匡扶晉室,見到晉室內部爭斗激烈,內心十分痛苦,他在《重贈盧湛》詩中抒發自己的感慨:“時哉不我與,去乎若云浮。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辀。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千錘百煉)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書通二酉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留之。” |
開門見山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評》:“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 |
回心轉意 | 元 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意時節,且更耐看如何?” |
致遠恐泥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許名奎《忍經》:“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高屋建瓴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
斗唇合舌 |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 |
大失所望 | 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
火燭銀花 | 宋 朱淑真《元夜》詩之三:“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 |
前腳后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