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延殘喘的成語故事

拼音gǒu yán cán chuǎn
基本解釋勉強拖延一口沒斷的氣。殘喘:臨死前僅存的喘息。比喻勉強維持生存或維持殘局。
出處宋 陳亮《與范東叔龍圖》:“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今幸茍存延喘,百念皆已灰滅。”
茍延殘喘的典故
春秋后期,晉國有一位大夫叫做趙簡子。有一次他在中山狩獵時,突然發現一只狼從林中竄出,便猛射一箭。狼中箭后帶箭拼命奔逃,趙簡子驅車追趕。這條狼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中山狼”了,這條狼被后人評選為忘恩負義的形象代言人。
這時,有一個叫東郭先生的人正在往北走。他趕著一頭驢,驢馱著一袋書。他走著走著,正好迎面碰到了那只正在逃命的中山狼。這只狼見了東郭先生,就說:“先生不是專門濟困扶危嗎?從前毛寶曾買一只烏龜放生,后來他在戰爭中逃命,烏龜載他過江;一個叫隋侯的,救活了一條蛇,后來蛇就銜來名貴的珠子報答。您讓我躲在書袋里,勉強維持這一線生命(這是用現代白話文說茍延殘喘的意思,原文即為此成語)吧。您今天能救我一命,我日后一定會像龜蛇那樣報答您!”東郭先生在狼的苦苦哀求下,只好把狼裝在書袋里,把書蓋在上面。當趙簡子追上來時,向東郭先生打聽狼的下落,東郭先生說不知道。
東郭先生騙走了趙簡子一行后把狼放了出來。而此時狼說自己餓了,你幫人幫到底吧,說著要吃掉東郭先生。正在這時,一個農夫恰巧路過。農夫問明原因后,把狼騙回東郭先生裝書的口袋,掄起鋤頭,幾下就把它打死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茍延殘喘)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因循守舊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序》:“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
遲疑不決 |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溝滿壕平 | 李云德《沸騰的群山》:“溝滿壕平,平地上的雪有三尺多深,寒氣逼人,滴水成冰。” |
如臂使指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
進本退末 | 西漢 桓寬《鹽鐵論 本議》:“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
二八佳人 | 宋·蘇軾《李鈴轄座上分題戴花》詩:“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 |
無時無刻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卻像掉了一件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 |
夷為平地 | 孫犁《我的綠色書》:“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車場。” |
氣吞牛斗 | 明 胡文煥《群音類選〈蟠桃記 誕孫相慶〉》:“看蘭孫,氣吞牛斗,知不是等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