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成語故事

拼音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基本解釋比喻想要隱瞞、掩蓋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徹底暴露。
出處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典故
從前有個人叫張三,喜歡自作聰明。他積攢了三百兩銀子,心里很高興,但是他也很苦惱,怕這么多錢被別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帶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讓小偷察覺;放在抽屜里吧,覺得不妥當,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 他捧著銀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來想去,最后終于想出了自認為最好 的方法。張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墻角下挖了一個坑,悄悄把銀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還是不放心,害怕別人懷疑這里埋了銀子。他又想了想,終于又想出 了一個辦法。他回屋,在一張白紙上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 然后,出去貼在坑邊的墻上。他感到這樣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覺了。 張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樣子,早已經被鄰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聽到 屋外有挖坑的聲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張三回屋睡覺時,王二去了屋后,借月光,看到墻角上貼著紙條,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王二一切都明 白了。他輕手輕腳把銀子挖出來后,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見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銀子高興極了,但又害怕了起來。他一想,如果明天張三發現銀子丟了,懷疑是我怎么辦?于是,他也 靈機一動,自作聰明拿起筆,在紙上寫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個大字,也貼在 坑邊的墻角上。〔注〕: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把這句話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 二不曾偷當作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要隱瞞,掩飾所干的事情, 結果反而更加暴露明顯了。 現在這句成語,被簡化為此地無銀了。 “此地無銀三百兩”,本來的意思就是這個地方沒有三百兩銀子。后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隱瞞的事情反而被徹底暴露。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此地無銀三百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皆大歡喜 | 《金剛經 應化非真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時素臣正在得君,真個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 |
漏洞百出 |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
目不轉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
安步當車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
神采奕奕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玩具》:“細視良久,則筆意透出絹外,神采奕奕。” |
衣錦還鄉 | 《南史 劉之遴傳》:“武帝謂曰:‘卿母年德并高,故會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 |
氣象萬千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
本末倒置 | 金 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而牧之者當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