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時代楷模事跡篇一
裊裊炊煙下,3間不起眼的房屋,就是拉齊尼·巴依卡的家。年逾七旬的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望著墻上拉齊尼的照片,淚水忍不住從臉龐滑落。照片上的拉齊尼,戴著一頂塔吉克族特色氈帽,黝黑的臉上掛著憨厚的笑容。
白發人送黑發人,悲痛涌動心中。說起拉齊尼,巴依卡幾度哽咽:“元旦那天,拉齊尼還給我買了一雙新棉鞋和一件新棉衣。”
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們也不愿意相信,不久前還和他們一起巡邏的拉齊尼大叔走了,走得那么匆忙。
“來人啊!救救孩子!”1月4日,新疆喀什入冬以來特別冷的一天。喀什大學校園湖邊突然傳來呼救聲,一名兒童不慎掉進冰窟窿。正在該校參加培訓的拉齊尼聞聲趕到,義無反顧地跳入水中。孩子得救了,拉齊尼卻不幸犧牲,生命永遠定格在41歲。
用生命托舉生命。認識拉齊尼的人對他的救人之舉都不感到意外。在鄉親們眼中,拉齊尼是一位勇敢善良的塔吉克族好兒郎,一名忠誠正直的共產黨員。他來自祖孫三代義務為國戍邊71年的光榮家庭,被當地群眾譽為守邊護防的“帕米爾雄鷹”。他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全國勞動模范。
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雪峰連綿。1949年12月,紅其拉甫邊防連組建,哨卡就建在帕米爾高原上的雪窩里。
紅其拉甫,塔吉克語意為“血染的通道”。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的巡邏路線中有條吾甫浪溝,官兵在溝里巡邏一趟,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達坂,一次次蹚過刺骨的冰河。
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要征服這條巡邏路,離不開經驗豐富的當地塔吉克族向導。拉齊尼的祖父當年自告奮勇參加巡邏,一干就是23年。1972年,祖父走不動了,把擔子交給他的父親巴依卡。爬冰臥雪、戍邊巡邏,巴依卡又走過30多個春秋。2004年,兩鬢斑白的巴依卡把擔子交給了剛從部隊退役的兒子拉齊尼。
“沒有祖國的界碑,哪有我們的幸福?”從小聽著祖父和父親戍邊故事長大的拉齊尼,把他們堅守了一輩子的信念銘記在心中。
“當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永遠守護祖國的邊境線。”這是拉齊尼生前常說的一句話。
16年,帕米爾高原邊防線上的每一個山口、峽谷,每一道河流、溝壑,每一處界碑、地標,都留下了拉齊尼巡邏護邊的身影。
巡邏路上,邊防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拉齊尼總是走在前面探路。和祖父、父親一樣,拉齊尼憑著豐富的經驗,一次次幫助邊防官兵化險為夷。
多年巡邏,拉齊尼家先后有10頭牦牛累死在路上,9頭牦牛因摔傷失去勞動能力,但他從不要一分錢補償。犧牲之前,拉齊尼還在馴養家里的4頭小牦牛。他說,等這些牦牛長大了,家里就有5頭牦牛能參加巡邊了。
“為國戍邊,我們義不容辭。”拉齊尼曾說,“是共產黨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我自己也是一名黨員,守邊護邊是我應該做的事。等我干不動了,就把這項工作交給我的兒子。我們要在護邊路上世世代代走下去。”
2024年2月11日,軍民迎新春茶話會在北京舉行。那一天,拉齊尼向匯報了一家三代愛國守邊的經歷。
2024年,拉齊尼光榮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他走訪了當地農牧區,傾聽牧民的心聲。
2024年,拉齊尼被表彰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在拉齊尼看來,他是“代表每一個在邊境線上巡邏的護邊員獲得這份榮譽的”。
為了提高文化水平,拉齊尼利用巡邊間隙向邊防官兵學習。2024年10月,他到喀什大學參加培訓,重點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他是班上的學習委員,課堂上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課后寫作業、讀書、看新聞,不斷地豐富自己。
在喀什大學培訓期間,拉齊尼請假回了一趟家。因為11月山里下雪了,他家的牦牛還在牧場滯留。那些牦牛,可是邊防官兵巡邊路上的得力助手。
這些年,榮譽多了,拉齊尼的初心從未改變。無論是在雪山深谷巡邏戍邊,還是在首都北京建言獻策,他始終用行動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本色。
“南湖紅色的光照亮帕米爾高原……祖父和父親的精神鼓舞著我雄鷹般飛翔/我以鋼鐵般的意志/日夜巡邏在冰峰雪嶺間。”
2024年12月11日,拉齊尼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了最后一條動態。這是他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創作的詩歌《南湖》。
這短短的詩行,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深情告白,也是拉齊尼短暫絢爛人生的寫照。
時代楷模事跡篇二
頭戴一頂塔吉克族特色氈帽,被高原紫外線曬黑的臉上總是露著憨厚的笑容。話很少,兩只明亮的眼睛透出的是堅毅與執著。這是拉齊尼·巴依卡生前留給人們的印象。這位塔吉克族第三代護邊員,全國人大代表,去年剛剛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卻在1月5日因為救助落水兒童永遠閉上了他那明亮的雙眼。
拉齊尼·巴依卡的家在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提孜那甫村。這里位于帕米爾高原東南部,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國接壤,邊境線長達8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作為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放牧的牧民,拉齊尼·巴依卡的爺爺、爸爸都是守護祖國邊防的護邊員。
“來人啊!救救孩子!”1月4日13時56分許,正在喀什大學進行培訓的拉齊尼·巴依卡與舍友木沙江·努爾墩正準備去餐廳吃飯,突然聽見一陣帶有哭腔的叫喊。循著聲音,他急奔過去,發現一個孩子跌入人工湖的冰窟,無助的母親正在湖邊哭喊求助。
來不及細想,拉齊尼·巴依卡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時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齊尼·巴依卡落入水中。拉齊尼·巴依卡奮力舉起雙手,拼盡全身力氣把孩子托出水面。
此時,一同趕往湖邊救人的木沙江·努爾墩也跳進冰冷的湖水中,聞訊趕來的人們也紛紛參與救援。
10多分鐘后,當孩童被成功救起時,托舉生命和希望的拉齊尼·巴依卡卻再也沒有從水中露身,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1歲。
消息傳出,拉齊尼·巴依卡的家人、朋友,曾經得到他幫助的鄉親們,以及他所在培訓班的老師同學,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他們熟悉的那個忠誠正直、謙遜善良的拉齊尼·巴依卡就這樣離開了他熱愛的守邊護邊事業和摯愛的親人。
拉齊尼·巴依卡曾多次榮獲國家和新疆道德模范、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優秀護邊員等榮譽稱號,2024年10月獲得全國愛國擁軍模范榮譽稱號,同年11月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2004年8月,剛剛從部隊退役的拉齊尼·巴依卡開始義務為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當巡邏向導,成為第三代護邊員,被邊防官兵和當地牧民稱贊為云端上守邊護邊的“帕米爾雄鷹”。
1957年,拉齊尼·巴依卡的爺爺毛遂自薦成為邊防連第一位“牦牛向導”,隨后,他的父親也加入其中,在紅其拉甫邊防連擔任義務巡邏向導38年。拉齊尼·巴依卡還是十幾歲的青少年時,便跟著父親學習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
60多年來,拉齊尼·巴依卡祖孫三代的足跡踏遍了帕米爾高原邊防線上的每一塊界碑、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溝。在拉齊尼·巴依卡的心里,巡邏是國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他多次說:“沒有國家安全,哪有我們的幸福生活。”
高原巡邏路上,不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險情。有一次,拉齊尼·巴依卡單獨帶著巡邏分隊來到有著“死亡之谷”之稱的吾甫浪溝巡邏。巡邏第一天,隊伍遭遇暴風雪,無法趕到預定的地點,待第二天來到鐵干里克村時,由于山體滑坡,前一年父親做的標記已經沒有了。
“這里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我們怎么過呀?”上等兵普合毛擔心地問。拉齊尼·巴依卡毫不猶豫地說:“再難再艱險我都會帶你們渡過難關,放心吧。”
說完,拉齊尼·巴依卡立即起身探路。剛走出不多遠,一塊石片突然從山上滑落,砸中了他的額頭,鮮血直流。大家大聲勸他返回,但他只簡單地處理了傷口,堅持繼續探路。兩個多小時后,拉齊尼·巴依卡終于找到了一條比較安全的石壁路,官兵們順利通過。
說起這件事,他說:“這是任務,我必須完成。”
16年的巡邏路,拉齊尼·巴依卡和邊防官兵結下了深厚情誼。每當說起邊防官兵對他們的幫助,拉齊尼·巴依卡總是掰著手指說,大雪壓塌了房子和羊圈,他們來修;孩子上不起學,他們主動捐款,還給孩子補課;吐爾迪罕大媽家里困難,他們就買來羊羔幫她致富;紅其拉甫沒有醫院,牧民生病了都到連隊找軍醫,到連隊就像到自己家一樣。
“這輩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永遠守好祖國的邊境線……”這是拉齊尼·巴依卡生前常常說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