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習近平在廈門》:感悟領袖情懷 踐行初心使命
作者:棗陽市委組織部 唐佳鑫
廈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萌發地、實踐地。《習近平在廈門》一書以系列采訪實錄形式,向我們娓娓講述了,從1985年6月開始,直至1988年6月,習近平同志投身廈門特區建設、謀劃和指導廈門發展的鏗鏘足音。書中有很多事例和細節直擊人心,既是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深刻折射出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戰略思想、工作理念和精神作風。給人以深刻教育和巨大激勵,給每個年輕樹立了光輝榜樣和行為標桿。學習和把握《習近平在廈門》內涵,對于青年涵養創新發展理念、拓展工作思路、破解頑疾難題具有重要意義,提供了科學方法論和行動遵循。經過一段時間反復研讀,感觸頗深,獲益匪淺,分享三點讀書體會:
一是立志“要當公仆”干大事。做官還是做事,是做前事還是做長遠事?《習近平在廈門》一書中,習近平同志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標準答案,他立志要做的“大事”,不僅包括那些把脈改革發展大勢、擘畫宏觀工作思路的“高大上”的事,也包括抓社會民生、整治環境水質、村鎮精準扶貧等件件“摸得著”的事。在其位,謀其職;負其責,盡其事,是我們當公仆干大事的標準。作為青年,即便我們暫時處于平凡崗位,或許還不曾遇到急難險重,但仍然要始終懷著一份“立志要公仆干大事”的擔當精神。不把個人的發展、升遷作為志在必得的東西,立足本職,埋頭苦干,胸懷長遠抱負,從干大事中把握件件“小事”,把自己和股室工作放在全部乃至全市工作中去謀劃,堅持把小事當大事干,把小事干成大事。自覺在建設“五個城市”打造“六個強市”中找準定位,精準發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棗陽努力奮斗。
二是勇于“自找苦吃”干難事。《習近平在廈門》一書中,習近平同志毫不松手地抓當時很多人認為“吃力不討好”的難事,身體力行地常入“苦海”,擔大糞,跨“五關”,涉險灘。他說“我對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并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利用一切機會鍛煉自己。前進途中不可能一馬平川,總有高山急流或風雨雷電。作為青年,要帶著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態砥礪前行。要擔得起責任,要細之又細,慎之又慎推動各項工作,把平凡的事一件件辦好,材料一次次校準,檔案一遍遍復核。要經得住考驗,敢于到艱苦的地方、艱苦的崗位去磨練。保持常修常煉的狀態,多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接幾回“燙手的山芋”。在斗爭實踐中不斷砥礪,經受考驗,增長本領。自覺從被動攻堅,到主動“自找苦吃”,才能在困境中從容不迫,披荊斬棘,攻堅克難。
三是秉承“魚水之情”干好事。從《習近平在廈門》書中可以領悟到習近平同志在30余年前的社會實踐中表現出強大的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讀到最后,最深刻的印象和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習近平同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深厚情懷與崇高境界滲透在字里行間、見諸于巨事小節,貫穿于從政歷程。總書記寄語青年: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才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打開人生”的正確方式。要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搞清楚“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切實把人走下去,把腰彎下去,把心放下去,隨時接過群眾遞來的“黑糊茶杯”,經常與群眾促膝交談,善于與人民結成“布衣之交”。將工作始終錨定在為民之上,一切工作奔著群眾問題去,奔著解決問題去,奔著得到實惠增進福祉去。在堅定不移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中,展現年輕的精神擔當。